3月26日,网友发布视频显示,年轻小伙疑似坐在地铁“爱心专座”上,年长女士要求让座并发生争执。地铁工作人员表示,倡议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但愿不愿意让还要看个人。(3月27日 澎湃新闻)
类似的一幕曾在多地上演过。2019年11月4日,一则题为《青岛一孕妇乘地铁无人让座:“爱心专座”上的年轻人忙着刷手机》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2023年4月28日,在上海地铁内,一男子因坐在了地铁“爱心专座”上,被一名孕妇坚持要求让座,因孕妇态度过于强势,引发广泛争议;2023年7月11日,在沈阳地铁2号线上,一老人坐上“爱心专座”后,怒斥旁边坐着的男子,认为对方占用了”爱心专座”。
“爱心专座”上的普通乘客拒绝给老人、孕妇等让座,到底对不对?
“爱心专座”的英文翻译为“courtesy seat”,意为“出于礼节的”,是交通部门特别为有需要的乘客群体(如老人、孕妇、小孩、抱婴者、行动不便的人士等)划定的座位,本身不带有强制性,更多体现一种社会关怀。正是这种“法律留白”强调了道德自觉的重要性,有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
“爱心专座”又称“优先座”“老弱病残孕专座”,是公共交通运输主体在履行公交运输服务及管理职责时的具体措施。换句话说,“爱心专座”是一个“法定座位”。无论是地铁还是公交车,“爱心专座”明显不同于普通座位,“爱心专座”让座也就不能等同于普通座位让座。如果说,普通座位上的乘客是否需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尚在道德讨论的范畴,那么在“爱心专座”上身体状况健康的普通人,向弱势群体让座,就不是情分而是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