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为美好生活增色,“鲜花经济”正当时

2024-03-28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鲜花经济”连接着“诗和远方”,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才能持续推进花卉业高质量发展,让“鲜花经济”为美好生活增色添彩。这需要从农业到航天等众多行业领域的密切协作,也有赖于职能部门、经营主体、社会公众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河南洛阳的牡丹、湖北武汉的樱花、江西婺源的油菜花、西藏林芝的桃花、广东广州的木棉花……春回大地,百花盛开,争奇斗妍。又是一年好春光,赏花踏青正当时。迎着春日暖阳,“鲜花经济”的热度也持续攀升。

  “鲜花经济”连接着“诗和远方”,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赏花旅游当然是“鲜花经济”的重头戏。多年来,一些地方依托自身文化特色和资源禀赋,持续打造了一批赏花旅游品牌,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很显著。这些可供借鉴的案例也为更多的地方打开了思路。

  成功经验表明,发展赏花旅游,首先还是要因地制宜,走差异化路线,只有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新鲜体验,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消除审美疲劳,打造良好口碑。在洛阳,人们不仅能欣赏到绝色牡丹,还可以品味汉唐文化;在婺源,遍地金黄的油菜花和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相映成趣……将赏花与当地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深度融合,让赏花旅游成为同步体验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的“沉浸式”旅游,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重要发展路径之一。例如,一些地方近年来推出的“赏花+”城市漫步、“赏花+”乡村研学等融合模式,无疑都是有价值的创新实践。

  赏花旅游要在花上做好大文章,但又不应局限于花。它以花为媒,引得八方客来,却不能让人们只是“走马观花”。为此,各地要不断加快文旅、农旅融合,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在拓展旅游消费场景、提升游客消费体验上下功夫,并以优质服务激发消费潜能,从而让“风景”变“钱景”、“颜值”变“产值”,更好地助力地方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增收。

  赏花旅游离不开花卉的种植和繁育,“鲜花经济”离不开花卉产业的发展,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以产促旅和以旅兴产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从更广的视野来看,除了旅游,“鲜花经济”还涉及其他众多领域。从节日礼物到特色美食再到日常用品,“鲜花经济”正绽放出勃勃生机。

  我国花卉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花文化底蕴深厚,这些都是产业发展的优势。国家林草局、农业农村部2022年11月联合印发的相关文件提出,到2025年,花卉业力争年销售额达到3000亿元;到2035年,力争年销售额超过7000亿元。这也意味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限的市场机遇,为此,各方都要做好充分准备。

  建设完备的花卉产业体系,既要从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延长产业链、健全物流体系、完善市场体系等多个方面发力,又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花卉种业创新、强化产品质量提升。只有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才能持续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让“鲜花经济”为美好生活增色添彩。这需要从农业到航天等众多行业领域的密切协作,也有赖于职能部门、经营主体、社会公众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激发消费潜能,让“春日经济”不负春光

     “太空鲜花”上市,前沿科技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为美好生活增色,“鲜花经济”正当时

2024年03月28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鲜花经济”连接着“诗和远方”,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才能持续推进花卉业高质量发展,让“鲜花经济”为美好生活增色添彩。这需要从农业到航天等众多行业领域的密切协作,也有赖于职能部门、经营主体、社会公众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河南洛阳的牡丹、湖北武汉的樱花、江西婺源的油菜花、西藏林芝的桃花、广东广州的木棉花……春回大地,百花盛开,争奇斗妍。又是一年好春光,赏花踏青正当时。迎着春日暖阳,“鲜花经济”的热度也持续攀升。

  “鲜花经济”连接着“诗和远方”,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赏花旅游当然是“鲜花经济”的重头戏。多年来,一些地方依托自身文化特色和资源禀赋,持续打造了一批赏花旅游品牌,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很显著。这些可供借鉴的案例也为更多的地方打开了思路。

  成功经验表明,发展赏花旅游,首先还是要因地制宜,走差异化路线,只有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新鲜体验,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消除审美疲劳,打造良好口碑。在洛阳,人们不仅能欣赏到绝色牡丹,还可以品味汉唐文化;在婺源,遍地金黄的油菜花和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相映成趣……将赏花与当地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深度融合,让赏花旅游成为同步体验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的“沉浸式”旅游,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重要发展路径之一。例如,一些地方近年来推出的“赏花+”城市漫步、“赏花+”乡村研学等融合模式,无疑都是有价值的创新实践。

  赏花旅游要在花上做好大文章,但又不应局限于花。它以花为媒,引得八方客来,却不能让人们只是“走马观花”。为此,各地要不断加快文旅、农旅融合,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在拓展旅游消费场景、提升游客消费体验上下功夫,并以优质服务激发消费潜能,从而让“风景”变“钱景”、“颜值”变“产值”,更好地助力地方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增收。

  赏花旅游离不开花卉的种植和繁育,“鲜花经济”离不开花卉产业的发展,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以产促旅和以旅兴产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从更广的视野来看,除了旅游,“鲜花经济”还涉及其他众多领域。从节日礼物到特色美食再到日常用品,“鲜花经济”正绽放出勃勃生机。

  我国花卉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花文化底蕴深厚,这些都是产业发展的优势。国家林草局、农业农村部2022年11月联合印发的相关文件提出,到2025年,花卉业力争年销售额达到3000亿元;到2035年,力争年销售额超过7000亿元。这也意味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无限的市场机遇,为此,各方都要做好充分准备。

  建设完备的花卉产业体系,既要从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延长产业链、健全物流体系、完善市场体系等多个方面发力,又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花卉种业创新、强化产品质量提升。只有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才能持续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让“鲜花经济”为美好生活增色添彩。这需要从农业到航天等众多行业领域的密切协作,也有赖于职能部门、经营主体、社会公众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激发消费潜能,让“春日经济”不负春光

     “太空鲜花”上市,前沿科技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