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2024-03-27 07:10 来源:南方日报

  今年以来,菲律宾在南海频频挑衅生事。就在3月23日,菲律宾再次违背自身承诺,执意派一艘运补船和2艘海警船,以运补生活物资的名义,非法侵闯中国南沙群岛仁爱礁邻近海域。中国海警依法采取必要维权举措,坚决拦阻菲方船只,成功挫败菲方图谋。

  仁爱礁是中国南沙群岛的一部分,历来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确立了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在南海的相关权益。菲律宾宣称,仁爱礁位于菲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菲方对其享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进而否认中国对仁爱礁享有主权。这种说法在国际法上根本站不住脚。根据《联合国宪章》和一般国际法,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国家的领土主权是其海洋权利的基础,这是国际法的一般原则。根据公认的国际法,海洋权利源于领土主权,海洋权利不得侵犯他国领土主权。显然,菲律宾以海洋权利否定中国领土主权于法无据、本末倒置,其擅闯仁爱礁、修复“坐滩”军舰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

  1999年5月9日,也就是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第二天,菲律宾趁火打劫,派遣一艘破旧的57号坦克登陆舰驶往仁爱礁,声称“船底漏水,不得已在仁爱礁西北侧礁坪坐滩”。中国当即提出严正交涉,要求菲方立即拖走军舰。菲律宾当时的说辞是“这是一起意外事件,军舰出现故障,需要修理,但目前缺零件,承诺修理后会拖走”,结果这一“修”就“修”了20多年,军舰早就锈迹斑斑、破败不堪。中国一向注重敦亲睦邻,不愿影响南海和平稳定,寄望菲律宾会重信守诺。为了维持这艘“坐滩”军舰上人员的正常生活,中方充分秉持人道主义精神,同菲律宾达成“君子协定”,允许菲方向军舰运送一些必要的水、食品和药品等。当然,每次补给都要事先通报中方,并接受现场中方海警船的监管。

  然而,菲律宾不仅撕毁与中国的“君子协定”,还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妄图将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加固建成永久性设施,以此实现对仁爱礁的永久非法侵占。近段时间,菲方更是变本加厉,每次向“坐滩”军舰运送补给,都邀请大量记者同行,近距离拍摄中菲船只照片视频,然后通过剪辑拼凑炒作中方阻碍运补、“冲撞”菲方船只,还声称中方使用远程声波装置和军用级激光武器攻击菲船员,极力塑造自身“受害者”形象。面对菲方船只的强行冲闯,中国海警不得不采取必要执法措施,现场操作正当合法、专业克制,无可非议。所谓“中方冲撞菲方船只”,实则是菲律宾船只故意冲撞、刮蹭中国执法海警船。所谓“中方对菲方船只采取‘危险动作’”,实则是在警告非法闯入无果后,中方海警船选择采取水炮喷射的低烈度措施进行驱逐,且水炮喷向附近海面,根本就没有对准菲律宾船只。

  菲律宾在仁爱礁问题上步步紧逼、越走越远,幕后是美国在威逼利诱、推波助澜。就在近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谴责中国23日针对菲方在南海合法海上行动采取的危险行为,指责中方此举阻碍航行自由,破坏地区稳定,无视国际法,呼吁中方遵守南海仲裁裁决,重申《美菲共同防御条约》适用于针对包括菲海警船的武装攻击”。美方这些言论完全是罔顾事实、颠倒黑白,是明目张胆地为菲方侵犯中方主权撑腰打气,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严重危害地区和平稳定。南海仲裁案违背“国家同意”这一国际法基本原则,其裁决是非法的、无效的,没有任何拘束力。任何试图利用南海仲裁案非法裁决损害中方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图谋都不会得逞。美方不是南海问题当事方,却屡屡插手、挑拨中菲涉海问题,无端攻击指责中方,企图搅乱地区局势,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南海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中国始终致力于坚定捍卫自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致力于同地区国家一道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希望各方认清事实真相,秉持客观公正,切实尊重中方权益以及地区国家为南海和平稳定付出的努力,停止发表任何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局势升级的言论,停止一切侵权挑衅行径。如果继续一意孤行,一再挑战中方底线,中方必将继续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坚定维护自身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南海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

2024年03月27日 07:10   来源:南方日报   丁戈隆东

  今年以来,菲律宾在南海频频挑衅生事。就在3月23日,菲律宾再次违背自身承诺,执意派一艘运补船和2艘海警船,以运补生活物资的名义,非法侵闯中国南沙群岛仁爱礁邻近海域。中国海警依法采取必要维权举措,坚决拦阻菲方船只,成功挫败菲方图谋。

  仁爱礁是中国南沙群岛的一部分,历来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确立了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在南海的相关权益。菲律宾宣称,仁爱礁位于菲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菲方对其享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进而否认中国对仁爱礁享有主权。这种说法在国际法上根本站不住脚。根据《联合国宪章》和一般国际法,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国家的领土主权是其海洋权利的基础,这是国际法的一般原则。根据公认的国际法,海洋权利源于领土主权,海洋权利不得侵犯他国领土主权。显然,菲律宾以海洋权利否定中国领土主权于法无据、本末倒置,其擅闯仁爱礁、修复“坐滩”军舰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

  1999年5月9日,也就是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第二天,菲律宾趁火打劫,派遣一艘破旧的57号坦克登陆舰驶往仁爱礁,声称“船底漏水,不得已在仁爱礁西北侧礁坪坐滩”。中国当即提出严正交涉,要求菲方立即拖走军舰。菲律宾当时的说辞是“这是一起意外事件,军舰出现故障,需要修理,但目前缺零件,承诺修理后会拖走”,结果这一“修”就“修”了20多年,军舰早就锈迹斑斑、破败不堪。中国一向注重敦亲睦邻,不愿影响南海和平稳定,寄望菲律宾会重信守诺。为了维持这艘“坐滩”军舰上人员的正常生活,中方充分秉持人道主义精神,同菲律宾达成“君子协定”,允许菲方向军舰运送一些必要的水、食品和药品等。当然,每次补给都要事先通报中方,并接受现场中方海警船的监管。

  然而,菲律宾不仅撕毁与中国的“君子协定”,还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妄图将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加固建成永久性设施,以此实现对仁爱礁的永久非法侵占。近段时间,菲方更是变本加厉,每次向“坐滩”军舰运送补给,都邀请大量记者同行,近距离拍摄中菲船只照片视频,然后通过剪辑拼凑炒作中方阻碍运补、“冲撞”菲方船只,还声称中方使用远程声波装置和军用级激光武器攻击菲船员,极力塑造自身“受害者”形象。面对菲方船只的强行冲闯,中国海警不得不采取必要执法措施,现场操作正当合法、专业克制,无可非议。所谓“中方冲撞菲方船只”,实则是菲律宾船只故意冲撞、刮蹭中国执法海警船。所谓“中方对菲方船只采取‘危险动作’”,实则是在警告非法闯入无果后,中方海警船选择采取水炮喷射的低烈度措施进行驱逐,且水炮喷向附近海面,根本就没有对准菲律宾船只。

  菲律宾在仁爱礁问题上步步紧逼、越走越远,幕后是美国在威逼利诱、推波助澜。就在近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谴责中国23日针对菲方在南海合法海上行动采取的危险行为,指责中方此举阻碍航行自由,破坏地区稳定,无视国际法,呼吁中方遵守南海仲裁裁决,重申《美菲共同防御条约》适用于针对包括菲海警船的武装攻击”。美方这些言论完全是罔顾事实、颠倒黑白,是明目张胆地为菲方侵犯中方主权撑腰打气,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严重危害地区和平稳定。南海仲裁案违背“国家同意”这一国际法基本原则,其裁决是非法的、无效的,没有任何拘束力。任何试图利用南海仲裁案非法裁决损害中方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图谋都不会得逞。美方不是南海问题当事方,却屡屡插手、挑拨中菲涉海问题,无端攻击指责中方,企图搅乱地区局势,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南海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中国始终致力于坚定捍卫自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致力于同地区国家一道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希望各方认清事实真相,秉持客观公正,切实尊重中方权益以及地区国家为南海和平稳定付出的努力,停止发表任何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局势升级的言论,停止一切侵权挑衅行径。如果继续一意孤行,一再挑战中方底线,中方必将继续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坚定维护自身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