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投档”是治理校园欺凌的“硬招”

2024-03-22 07:07 来源:红网

  近日,成都市招考委、成都市教育局印发《2024年成都市高中阶段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工作实施规定》,规定要求,考生初中在校期间存在考试作弊、校园欺凌或未按要求完成综合素质评价写实记录等负面清单行为的不得推荐为指标到校生,并在录取中最后投档。(3月21日大皖新闻)

  所谓中考最后投档,就是中考学生经过第一次、第二次投档后,招生的高中学校招生不满,才进行的最后一次投档。此时,许多学校已经完成招生计划,不再招录新生;招生学校也不被众多家长和学生看好,而且招生名额极其有限。校园欺凌者参加中考只能最后投档,这意味着其无论学习成绩多么优秀,很可能去差的高中就读,如果其学习成绩一般,或者较差,可能无缘高中,其学业前途将黯淡无光。

  让欺凌者最后投档,体现了教学公平。中考过程本质是筛选学生的过程。让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到优质教学资源的高中入学,让品德恶劣、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到教学资源薄弱的高中学习,甚至无高中可上,这是公平教育的结果。校园欺凌者殴打、辱骂、推搡、攻击力量弱小的同学,掠夺其财物,伤害其身体,给其心灵带来恐惧和不安。看到被欺凌者痛苦的挣扎、绝望的呼喊、苦苦的哀求,他们从中获取刺激和快感,其恶品行劣暴露无遗。规定欺凌者中考最后投档,是学校结合学生品德素质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如果让欺凌者也享受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这损害了择优录取,公平竞争的招生原则。

  面对校园欺凌问题,学校采取了积极措施加以预防、制止。比如印发反校园欺凌宣传手册、开展预防欺凌行为的普法教育,公开校园欺凌投诉电话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受欺凌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驱除了其遭受的惊恐和不安。然而,这些正向引导措施能否打动、感化欺凌者,让其痛改前非,要打一个问号。如今,“最后投档”规定把欺凌行为与中考结果挂钩,让欺凌者切身利益受损,这将产生有效的震慑力,倒逼其心存忌惮,打消欺凌他人的念头。

  “最后投档”的规定也会让家长警醒。望子成龙一直是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殷切期待,如果孩子成为欺凌者,影响学业,家长会感到心痛、无奈、担忧。因此,家长会倾注一部分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旦接到同学举报或者老师告诫,发现孩子有欺凌行为苗头,家长会对孩子开展家庭教育,给予足够的警示和告诫,帮助孩子明辨是非,认识欺凌同学的错误和罪恶,帮助孩子改过自新,与同学友善、和睦地相处,而不是对欺凌行为无动于衷,不管不顾。

  “最后投档”是治理校园欺凌行为一项新举措。学校治理欺凌行为,不仅有温情、和善的教育劝导,还有手段严厉、不留情面的刚性惩戒。如此,校园欺凌治理工作才能取得实效。期待更多学校以此为鉴,出台相关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硬性惩戒措施,最大限度地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最后投档”是治理校园欺凌的“硬招”

2024年03月22日 07:07   来源:红网   许卫兵

  近日,成都市招考委、成都市教育局印发《2024年成都市高中阶段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工作实施规定》,规定要求,考生初中在校期间存在考试作弊、校园欺凌或未按要求完成综合素质评价写实记录等负面清单行为的不得推荐为指标到校生,并在录取中最后投档。(3月21日大皖新闻)

  所谓中考最后投档,就是中考学生经过第一次、第二次投档后,招生的高中学校招生不满,才进行的最后一次投档。此时,许多学校已经完成招生计划,不再招录新生;招生学校也不被众多家长和学生看好,而且招生名额极其有限。校园欺凌者参加中考只能最后投档,这意味着其无论学习成绩多么优秀,很可能去差的高中就读,如果其学习成绩一般,或者较差,可能无缘高中,其学业前途将黯淡无光。

  让欺凌者最后投档,体现了教学公平。中考过程本质是筛选学生的过程。让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到优质教学资源的高中入学,让品德恶劣、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到教学资源薄弱的高中学习,甚至无高中可上,这是公平教育的结果。校园欺凌者殴打、辱骂、推搡、攻击力量弱小的同学,掠夺其财物,伤害其身体,给其心灵带来恐惧和不安。看到被欺凌者痛苦的挣扎、绝望的呼喊、苦苦的哀求,他们从中获取刺激和快感,其恶品行劣暴露无遗。规定欺凌者中考最后投档,是学校结合学生品德素质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如果让欺凌者也享受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这损害了择优录取,公平竞争的招生原则。

  面对校园欺凌问题,学校采取了积极措施加以预防、制止。比如印发反校园欺凌宣传手册、开展预防欺凌行为的普法教育,公开校园欺凌投诉电话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受欺凌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驱除了其遭受的惊恐和不安。然而,这些正向引导措施能否打动、感化欺凌者,让其痛改前非,要打一个问号。如今,“最后投档”规定把欺凌行为与中考结果挂钩,让欺凌者切身利益受损,这将产生有效的震慑力,倒逼其心存忌惮,打消欺凌他人的念头。

  “最后投档”的规定也会让家长警醒。望子成龙一直是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殷切期待,如果孩子成为欺凌者,影响学业,家长会感到心痛、无奈、担忧。因此,家长会倾注一部分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旦接到同学举报或者老师告诫,发现孩子有欺凌行为苗头,家长会对孩子开展家庭教育,给予足够的警示和告诫,帮助孩子明辨是非,认识欺凌同学的错误和罪恶,帮助孩子改过自新,与同学友善、和睦地相处,而不是对欺凌行为无动于衷,不管不顾。

  “最后投档”是治理校园欺凌行为一项新举措。学校治理欺凌行为,不仅有温情、和善的教育劝导,还有手段严厉、不留情面的刚性惩戒。如此,校园欺凌治理工作才能取得实效。期待更多学校以此为鉴,出台相关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硬性惩戒措施,最大限度地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