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可以携带菜筐,公共服务也需要“忍一忍”

2024-03-21 07:04 来源:光明网

  3月19日,据重庆网络问政平台,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网民称,建议公交和轨道交通早晚高峰期间应该规定不准携带大件行李乘坐特别是卖菜的人员带菜筐,会损坏地板等公共设施。随后,“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的话题冲上热搜。20日,重庆轨道交通客服回应称,乘客的行李物品长宽高之和不超过两米,重量不超过二十公斤,就可以携带。没有规定不能单独携带某一样物品,对于网友的建议,会记录反馈。

  这一回应可以说获得了相当多的好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们也都知道重庆多山的地形不太好走,那么对于很多卖菜的商贩来说,地铁就很重要。重庆地铁的回复很具人性化,它为商贩进出留下了空间——只要行李不超标,那都是允许的,不可能针对某一类人群。

  不过,网友的想法其实也能理解,如果地铁上商贩很多的话确实会占地方,影响乘车体验,如果遇到高峰期恐怕更是拥挤。相信乘坐过地铁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身边的人摩肩接踵,地上的行李满满当当,这种滋味确实不好受。

  这样的思维也不罕见,比如前段时间,地铁里“板凳族”——即长时间坐地铁时自备小板凳的乘客,也引发了不少吐槽,被认为影响了他人的出行。

  “板凳族”可能是白领,看着似乎比卖菜小贩要“体面”一些,但在努力生活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都依赖地铁出行,也都希望地铁对他们更友善、包容一些,他们或许知道影响到了别人,但也有无奈的苦衷。

  此类事件或许对人们看待公共服务有所启示。人们希望公共场合是整洁的、通畅的、令人舒适的;但现实是,正因为有千差万别的人,公共场合恰恰是混杂的、拥挤的、令人不快的。这没有办法,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空间,它本身就不是均质的。就像地铁,它不会只运输闲庭信步的人,满身泥土、满心疲惫、扛着生活重担的人,他们也要坐地铁。

  所以,公共服务可能需要人们“忍一忍”。地铁上有大包小包,有人带着一个小板凳坐着,只要不过分、不逾越基本的安全规章,人们都不妨“忍一忍”。这个观点可能不讨好。人们希望环境理想化,尽可能地有秩序,但人们终究生活在尘土飞扬的现实里,人们需要有现实感,也不得不改掉一些洁癖。

  当然,人们忍受哪些行为,忍到什么程度,都是可以拿常识衡量并不断讨论的。就像此前有地铁给“喝水”行为开出罚单,就遭受了广泛的吐槽,因为人们都知道,这是一种最基本的需求,理当被宽容。

  但相信不会有人觉得手机公放这样的行为应该被忍耐,因为这不是一种本质意义的需求。对于这些,地铁及其他公共场合倒不妨严厉些。公共空间和公共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它应该尽可能地容纳生活,对于一种无意义的骚扰,当然要理直气壮地拒绝。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地铁可以携带菜筐,公共服务也需要“忍一忍”

2024年03月21日 07:04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3月19日,据重庆网络问政平台,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网民称,建议公交和轨道交通早晚高峰期间应该规定不准携带大件行李乘坐特别是卖菜的人员带菜筐,会损坏地板等公共设施。随后,“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的话题冲上热搜。20日,重庆轨道交通客服回应称,乘客的行李物品长宽高之和不超过两米,重量不超过二十公斤,就可以携带。没有规定不能单独携带某一样物品,对于网友的建议,会记录反馈。

  这一回应可以说获得了相当多的好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们也都知道重庆多山的地形不太好走,那么对于很多卖菜的商贩来说,地铁就很重要。重庆地铁的回复很具人性化,它为商贩进出留下了空间——只要行李不超标,那都是允许的,不可能针对某一类人群。

  不过,网友的想法其实也能理解,如果地铁上商贩很多的话确实会占地方,影响乘车体验,如果遇到高峰期恐怕更是拥挤。相信乘坐过地铁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身边的人摩肩接踵,地上的行李满满当当,这种滋味确实不好受。

  这样的思维也不罕见,比如前段时间,地铁里“板凳族”——即长时间坐地铁时自备小板凳的乘客,也引发了不少吐槽,被认为影响了他人的出行。

  “板凳族”可能是白领,看着似乎比卖菜小贩要“体面”一些,但在努力生活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都依赖地铁出行,也都希望地铁对他们更友善、包容一些,他们或许知道影响到了别人,但也有无奈的苦衷。

  此类事件或许对人们看待公共服务有所启示。人们希望公共场合是整洁的、通畅的、令人舒适的;但现实是,正因为有千差万别的人,公共场合恰恰是混杂的、拥挤的、令人不快的。这没有办法,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空间,它本身就不是均质的。就像地铁,它不会只运输闲庭信步的人,满身泥土、满心疲惫、扛着生活重担的人,他们也要坐地铁。

  所以,公共服务可能需要人们“忍一忍”。地铁上有大包小包,有人带着一个小板凳坐着,只要不过分、不逾越基本的安全规章,人们都不妨“忍一忍”。这个观点可能不讨好。人们希望环境理想化,尽可能地有秩序,但人们终究生活在尘土飞扬的现实里,人们需要有现实感,也不得不改掉一些洁癖。

  当然,人们忍受哪些行为,忍到什么程度,都是可以拿常识衡量并不断讨论的。就像此前有地铁给“喝水”行为开出罚单,就遭受了广泛的吐槽,因为人们都知道,这是一种最基本的需求,理当被宽容。

  但相信不会有人觉得手机公放这样的行为应该被忍耐,因为这不是一种本质意义的需求。对于这些,地铁及其他公共场合倒不妨严厉些。公共空间和公共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它应该尽可能地容纳生活,对于一种无意义的骚扰,当然要理直气壮地拒绝。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