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预付消费的信心被“换店名”耗尽

2024年03月14日 07:26   来源:光明网   龙之朱

  换个新店名就能不理旧账了?据报道,2022年,上海市民倪先生在一家“艺流”美容美发店办了一张3折卡,充值6000元。消费没几次,2023年的一天,他发现美发店已变成“沪尚”。沪尚称承认之前“艺流”余额,但想打折就需要充值“激活”。于是,他又充值2000元。今年1月7日,倪先生发现店名又改叫“梵西”了,且只认沪尚余额。

  倪先生向“12345”求助后,市场监管机构现场查询发现,这家店尽管店名来回更换,但工商登记信息始终是“上海煜志美容美发有限公司”,且法人也没有更换。其实不用解释,大家也明白了,店还是那家店,老板还是那个老板,不过是改来改去,意在以“换脸术”侵占消费者的预付款而已。

  这也暴露出当下预付式消费市场的困境。因为付款在先、消费在后,消费者的权利实现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或风险性。好好的店要么“跑路”,要么“换脸”,而之前消费者已经投入的预付费用,要么找不到消费场景,化为乌有;要么烂尾,气到肝疼。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固然与部分消费者没能及早识破商家套路有关,但对这些消费者似乎也不能厚非苛求。现实生活中,一般消费者并没有那么多“心眼”,如果个人确实需要持续某种消费,再加上打折的优惠,此类预付式服务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如果连这样的消费者也一再被坑,无疑是在断送预付式消费的“基本盘”。

  预付式消费屡屡出现危机,恐怕仍在于监管的滞后与保护的不力。消费者察觉到被坑骗,仅靠自身维权,往往存在举证难、响应差等难题。涉及到商家骗钱后的去向,改名店铺相关工商资料的核查等问题,个体很难有足够的力量与商家博弈。在上海的倪先生案中,若非市场监管部门出面,这家美发店的“面纱”很难被掀起,更不要说让其坐下来与消费者平等协商了。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需要监管部门主动作为,从资金、经营者、店名等等各个方面介入,确保公平交易,维护市场秩序。目前,北京、上海、江苏等多地通报典型案例,探索源头治理,实施“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对预付式消费领域违法经营行为形成有力震慑。

  此外,也要加强法律法规的供给,以规范约束经营者行为,为下一步此类维权提供法律依据。北京此前在起草《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中,明确经营者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承办人等事项的,不得拒绝履行单用途预付卡消费合同义务;山西、广东深圳等地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也对预付式经营者行为、预收资金监管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中消协3月12日发布的《2023年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也呼吁,要进一步完善预付式消费相关立法,细化各环节规定,强化经营者举证责任等。

  当下,各地都在想办法促进消费,纷纷出台措施挖掘新型消费潜能、培育扩大改善型消费、提质升级传统消费等。而作为一种消费方式,如何消除预付式消费固有的风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有待立法机关、政府、司法机关以及消协组织等各方持续不懈的努力。无论如何,再也不能让“换店名”等行为损耗消费者的热情和信心了。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别让预付消费的信心被“换店名”耗尽

2024-03-14 07:26 来源:光明网 龙之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