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卡、理发卡、健身卡、洗车卡……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办过预付卡,有过预付式消费经历。随着预付式消费的普及,其造成的消费纠纷也成了“老大难”问题,是当前消费维权的痛点和难点。日前,中消协发布《2023年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呼吁完善预付式消费领域相关立法,强化经营者的举证责任,落实对违法经营者的信用约束和惩戒措施。
预付式消费受热捧,背后是“双赢”的商业逻辑。对消费者来说,预付消费的价格往往有优惠,还有各种福利待遇,可以节省开支,体验更好。对商家来说,一次性预收顾客的资金,不仅锁定了客源,而且能够迅速回笼资金,便于扩大规模。但现实中,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经营者违规办卡、拒绝开具消费凭证、服务承诺兑现差及变相涨价,消费者办卡容易退费难、挽回损失难、维权难度大等成为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要问题。
类似问题,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人们对预付式消费的信心。如何去规范预付式消费,解决消费者维权难等后顾之忧,是促进预付式消费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让预付式消费良性发展,需要给这匹“野马”套上“缰绳”。中消协的《报告》认为,预付式消费领域存在的损害消费者权益问题主要与相关立法不够健全、行政监管不够有效、司法保护存在不足、社会共治有待强化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虽然预付式消费很早就出现于人们的消费生活中,但在国家层面只有一部规章——《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这部2012年施行的规章仅涉及“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三个行业的预付卡消费,对其他近年来兴起的预付卡消费行业并未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