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难点堵点让消费“预付无忧”

2024-03-14 07:24 来源:人民网

  美容卡、理发卡、健身卡、洗车卡……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办过预付卡,有过预付式消费经历。随着预付式消费的普及,其造成的消费纠纷也成了“老大难”问题,是当前消费维权的痛点和难点。日前,中消协发布《2023年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呼吁完善预付式消费领域相关立法,强化经营者的举证责任,落实对违法经营者的信用约束和惩戒措施。

  预付式消费受热捧,背后是“双赢”的商业逻辑。对消费者来说,预付消费的价格往往有优惠,还有各种福利待遇,可以节省开支,体验更好。对商家来说,一次性预收顾客的资金,不仅锁定了客源,而且能够迅速回笼资金,便于扩大规模。但现实中,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经营者违规办卡、拒绝开具消费凭证、服务承诺兑现差及变相涨价,消费者办卡容易退费难、挽回损失难、维权难度大等成为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要问题。

  类似问题,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人们对预付式消费的信心。如何去规范预付式消费,解决消费者维权难等后顾之忧,是促进预付式消费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让预付式消费良性发展,需要给这匹“野马”套上“缰绳”。中消协的《报告》认为,预付式消费领域存在的损害消费者权益问题主要与相关立法不够健全、行政监管不够有效、司法保护存在不足、社会共治有待强化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虽然预付式消费很早就出现于人们的消费生活中,但在国家层面只有一部规章——《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这部2012年施行的规章仅涉及“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三个行业的预付卡消费,对其他近年来兴起的预付卡消费行业并未覆盖。

  面对日益增多的预付消费领域的纠纷,近年来,上海等多地出台相关法规,对单用途预付卡进行管理,为预付卡消费问题套上法律“紧箍咒”,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法律保护和实施力度也存在差异,消费者在维权时难免遭遇到一些法律适用上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应在地方立法基础上,总结经验,尽快研究出台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从准入条件、经营要求、行为规范、资金监管、维权救济等方面对预付式消费进行全面系统规制。

  除了加快预付式消费立法外,强化监管主体也势在必行。预付卡消费涉及市场监管、金融、公安等多个部门,对于预付式消费监管问题,应以法律形式明晰各部门权责范围,建立以市场监管部门为主、其他部门协同配合的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无缝对接的监管机制,推进监管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社会化。

  要实现预付式消费健康有序发展,商家和消费者也需共同努力。破除预付消费的“卡点”,避免“预付卡”成为“圈钱卡”,商家必须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把心思花在提供更优质的商品、服务和提升口碑上。要知道没有优质的商品和服务,预付式消费只能是“一锤子买卖”,甚至是为了今天损害了明天,这样的商家不仅无法做大做强,可能还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对消费者来说,也要保持理性,有成熟的消费心态,考察商家的经营规模和信用状况,不盲目听信推销话术,更不能贪小便宜吃大亏。如果购买了预付卡,一定要保存相关票证和电子证据,以便在维权时能就权利主张履行举证责任。

  消费多年来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主引擎,激发消费潜能有利于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念好预付消费这本“经”,充分释放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巩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步伐。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破除难点堵点让消费“预付无忧”

2024年03月14日 07:24   来源:人民网   何鸣

  美容卡、理发卡、健身卡、洗车卡……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办过预付卡,有过预付式消费经历。随着预付式消费的普及,其造成的消费纠纷也成了“老大难”问题,是当前消费维权的痛点和难点。日前,中消协发布《2023年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呼吁完善预付式消费领域相关立法,强化经营者的举证责任,落实对违法经营者的信用约束和惩戒措施。

  预付式消费受热捧,背后是“双赢”的商业逻辑。对消费者来说,预付消费的价格往往有优惠,还有各种福利待遇,可以节省开支,体验更好。对商家来说,一次性预收顾客的资金,不仅锁定了客源,而且能够迅速回笼资金,便于扩大规模。但现实中,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经营者违规办卡、拒绝开具消费凭证、服务承诺兑现差及变相涨价,消费者办卡容易退费难、挽回损失难、维权难度大等成为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要问题。

  类似问题,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人们对预付式消费的信心。如何去规范预付式消费,解决消费者维权难等后顾之忧,是促进预付式消费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让预付式消费良性发展,需要给这匹“野马”套上“缰绳”。中消协的《报告》认为,预付式消费领域存在的损害消费者权益问题主要与相关立法不够健全、行政监管不够有效、司法保护存在不足、社会共治有待强化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虽然预付式消费很早就出现于人们的消费生活中,但在国家层面只有一部规章——《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这部2012年施行的规章仅涉及“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三个行业的预付卡消费,对其他近年来兴起的预付卡消费行业并未覆盖。

  面对日益增多的预付消费领域的纠纷,近年来,上海等多地出台相关法规,对单用途预付卡进行管理,为预付卡消费问题套上法律“紧箍咒”,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法律保护和实施力度也存在差异,消费者在维权时难免遭遇到一些法律适用上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应在地方立法基础上,总结经验,尽快研究出台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从准入条件、经营要求、行为规范、资金监管、维权救济等方面对预付式消费进行全面系统规制。

  除了加快预付式消费立法外,强化监管主体也势在必行。预付卡消费涉及市场监管、金融、公安等多个部门,对于预付式消费监管问题,应以法律形式明晰各部门权责范围,建立以市场监管部门为主、其他部门协同配合的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无缝对接的监管机制,推进监管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社会化。

  要实现预付式消费健康有序发展,商家和消费者也需共同努力。破除预付消费的“卡点”,避免“预付卡”成为“圈钱卡”,商家必须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把心思花在提供更优质的商品、服务和提升口碑上。要知道没有优质的商品和服务,预付式消费只能是“一锤子买卖”,甚至是为了今天损害了明天,这样的商家不仅无法做大做强,可能还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对消费者来说,也要保持理性,有成熟的消费心态,考察商家的经营规模和信用状况,不盲目听信推销话术,更不能贪小便宜吃大亏。如果购买了预付卡,一定要保存相关票证和电子证据,以便在维权时能就权利主张履行举证责任。

  消费多年来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主引擎,激发消费潜能有利于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念好预付消费这本“经”,充分释放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巩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步伐。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