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折射大变化。从1984年广州首创“门前三包”以来,该制度为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提供了强劲动力。随着《广州市“门前三包”各方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下称《三年行动计划》)的正式印发,“门前三包”责任制也将焕发新活力,释放新动能。(3月12日《南方日报》)
何为“门前三包”?简单来说,指沿街单位包揽并担负起自家门口市容环境的卫生、绿化和秩序。经过数十年的规范推广,“门前三包”早已深入广州街坊心里、融入城市发展肌理。一条条街道干净有序、一间间店铺整洁美丽,都是这项市容环境改善工程、城市品质提升工程的生动侧影。制度好不好,市民最有发言权。相关调查显示,超九成广州市民知晓“门前三包”制度,告知书签订率接近100%;认为“非常满意”的占六成,“满意”占三成,市民对“门前三包”的感知度、认可度可见一斑。
高满意度来自哪里?说到底,因为“门前三包”是民心工程、幸福工程,拥有历久弥新的制度魅力。
一方面,更新力充沛。这不仅体现于“门前三包”刷新城市面貌,还在于它自身不断升级。先看内涵,从“包整洁、包干净、包秩序”升级提档为“三净”(地面、立面、天面干净)、“三好”(招牌完好、物品摆好、设施护好)、“三不”(不乱搭建、不乱摆卖、不乱拉挂),“门前三包”不断回应新需求、应对新情况、焕发新活力。再看实践,基层探索中一地一策迸发新能量,涌现出了“番禺新造”“天河沙河”等新工作模式;如今《三年行动计划》上新,将进一步打造一批“门前三包”样本镇(街)、培育一批“花城最美街区”、挖掘一批“羊城最美商铺”、发动一批“自律自治组织”,推动“老制度”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新场景,不断刷新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