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长期较快增长的“三个大逻辑”

2024-03-01 06:5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党的十九大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到更加平衡充分,意味着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具备相当的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看,中国经济具备保持长期较快增长的基本条件。

  理论逻辑:应辩证看待长期增长趋势的预测方法

  当下,有一种较为盛行的唱衰中国经济的理论逻辑是,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出现明显下降。经济学中常用生产函数来预测潜在增长率。其基本原理是,经济增长是劳动力、资本两大生产要素的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代表综合技术水平和总体效率)三者的贡献之和。有学者按这种方法测算,2025年之前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为4%左右,2025年—2035年间为3%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法有严格的限定条件,即假设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不变、技术条件不变、规模报酬不变,而且各种资源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但现实中,预测长期潜在增长率不应忽视政策制定者和生产组织者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好,就能突破这些假设条件的限制,得到更高的实际经济增长。这就要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使生产要素组合更有效率、使技术进步为生产率赋能、使规模报酬递增,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样,即便在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总量不变或减少的情况下,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仍有可能保持不变甚至有所提高。

  历史逻辑:改革开放对长期增长趋势有巨大影响

  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看,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贡献巨大。有专家对过去40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后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往往与巨大的制度红利相对应。例如,1978年的改革开放,1992年—1995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以及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都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能。

  事实上,中国过去长时期的高速增长,除了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外,更关键的是依靠改革开放所释放的制度红利,以及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领域转移(生产要素组合的优化),很多学者将其称为释放了“结构性潜能”。正因如此,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同一时期与我国具有相似条件甚至条件优于我们的国家。很多机构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预测中,仍高度认同这一点,认为持续的改革开放能够避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

  现实逻辑:中国经济的潜能有待充分释放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2%,实现了预期目标,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一是从资本投入看,2023年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1%,低于80%左右的正常水平,意味着相当部分生产能力(前期投资)处于闲置状态。二是从劳动力投入看,2023年城镇调查失业率的平均值为5.2%,虽然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显然,资本和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说明中国潜在增速可能明显超过5%。另外,目前我国物价涨幅明显低于3%左右的调控目标,结合失业率数据看,也说明经济增速确实低于潜在水平。

  目前,中国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的1/6,而德国、日本和韩国在类似阶段分别实现了年均8.6%(德国1946年—1962年)、8.6%(日本1956年—1972年)和8.1%(韩国1985年—2001年)的经济增长。尽管这种类比推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还是能从横向比较中看出,中国经济发展仍有较大潜能。

  总之,一国长期经济增长速度如何,不是“算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就可突破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的限制,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续写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新篇章。(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钟才文)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经济能够保持长期较快增长的“三个大逻辑”

2024年03月01日 06:5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党的十九大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到更加平衡充分,意味着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具备相当的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看,中国经济具备保持长期较快增长的基本条件。

  理论逻辑:应辩证看待长期增长趋势的预测方法

  当下,有一种较为盛行的唱衰中国经济的理论逻辑是,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出现明显下降。经济学中常用生产函数来预测潜在增长率。其基本原理是,经济增长是劳动力、资本两大生产要素的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代表综合技术水平和总体效率)三者的贡献之和。有学者按这种方法测算,2025年之前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为4%左右,2025年—2035年间为3%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法有严格的限定条件,即假设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不变、技术条件不变、规模报酬不变,而且各种资源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但现实中,预测长期潜在增长率不应忽视政策制定者和生产组织者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好,就能突破这些假设条件的限制,得到更高的实际经济增长。这就要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使生产要素组合更有效率、使技术进步为生产率赋能、使规模报酬递增,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样,即便在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总量不变或减少的情况下,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仍有可能保持不变甚至有所提高。

  历史逻辑:改革开放对长期增长趋势有巨大影响

  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看,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贡献巨大。有专家对过去40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后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往往与巨大的制度红利相对应。例如,1978年的改革开放,1992年—1995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以及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都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能。

  事实上,中国过去长时期的高速增长,除了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外,更关键的是依靠改革开放所释放的制度红利,以及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领域转移(生产要素组合的优化),很多学者将其称为释放了“结构性潜能”。正因如此,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同一时期与我国具有相似条件甚至条件优于我们的国家。很多机构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预测中,仍高度认同这一点,认为持续的改革开放能够避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

  现实逻辑:中国经济的潜能有待充分释放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2%,实现了预期目标,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一是从资本投入看,2023年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1%,低于80%左右的正常水平,意味着相当部分生产能力(前期投资)处于闲置状态。二是从劳动力投入看,2023年城镇调查失业率的平均值为5.2%,虽然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显然,资本和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说明中国潜在增速可能明显超过5%。另外,目前我国物价涨幅明显低于3%左右的调控目标,结合失业率数据看,也说明经济增速确实低于潜在水平。

  目前,中国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的1/6,而德国、日本和韩国在类似阶段分别实现了年均8.6%(德国1946年—1962年)、8.6%(日本1956年—1972年)和8.1%(韩国1985年—2001年)的经济增长。尽管这种类比推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还是能从横向比较中看出,中国经济发展仍有较大潜能。

  总之,一国长期经济增长速度如何,不是“算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就可突破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的限制,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续写中国经济较快增长的新篇章。(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钟才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