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配送激活乡村市场

2024-02-27 07:1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快递进村,特产出村,连接城乡生产和消费,事关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这不仅是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创新举措,也是进一步实现城乡高效流通的有效路径。

  共同配送,关键在“共”,即多个参与方之间展开合作,将不同来源、不同目的地的快递包裹进行集中配送。近年来,为深入推进快递进村,更好激活农村市场,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共同配送发展模式,破解了不少快递进村、农产品上行的难题。如今,900多个县级寄递共配中心、27.8万个村级寄递服务网点,为每天超1亿件快递在农村快速流转提供了有力支撑。

  共同配送通过资源整合,降低了物流成本,加速了流转效率,提升了快递服务质量。过去,各家快递公司要扩展服务网络,需要有自己的服务网点、分拣场地、配送队伍。而在农村地区,如果没有特色产业或相对固定的寄递业务,零散的快递量很难支撑网点正常运营,这也是快递企业进村设点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现在,不同的快递企业在县级共配中心汇集,通过“共仓、共拣、共配、共运”,形成县、乡、村三级物流共配体系;上行的快递从村级服务点统一被运至共配中心后,再由各家快递分别发出。这种模式不仅延伸了快递企业的服务触角、方便了农村群众寄收快递,更大大降低了快递运输成本,让快递进村更顺畅。

  共同配送对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快递服务已日渐走入千家万户日常生活,老百姓越来越习惯通过便捷的快递渠道采购生活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然而,快递送达不及时、不送货上门等问题仍是影响农村群众消费意愿的主要原因。共同配送打通了快递从乡镇到村庄的“最后一公里”,送出了优质农特产品,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也丰富了他们的购物车。

  不能忽视的是,共同配送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共同配送需要快递企业、电商平台、网点驿站等多方主体紧密合作,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数据互联,但快递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业务差异,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合作协调难度。随着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如何应对业务旺季配送需求,是共同配送未来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

  农村市场是快递业的一片蓝海。去年以来,我国快递业务量不断刷新纪录,快件月均百亿成为常态,农村包裹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共同配送兼具寄递便利、成本节约、服务提升等优势,发展空间广阔。各地要因地制宜推进寄递末端共同配送,支持快递企业在各自单独进村成本比较高的地区,发展县到村或者乡到村的共同配送,实现更加“稳得住”的快递服务进村。

  当前,农村流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快递企业也要抓住机遇,持续完善物流网络、技术应用,以提升服务质量与用户体验为重,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有条件的可以自建到村服务网络,为更多农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寄递服务。(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吉蕾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共同配送激活乡村市场

2024年02月27日 07:1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快递进村,特产出村,连接城乡生产和消费,事关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这不仅是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创新举措,也是进一步实现城乡高效流通的有效路径。

  共同配送,关键在“共”,即多个参与方之间展开合作,将不同来源、不同目的地的快递包裹进行集中配送。近年来,为深入推进快递进村,更好激活农村市场,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共同配送发展模式,破解了不少快递进村、农产品上行的难题。如今,900多个县级寄递共配中心、27.8万个村级寄递服务网点,为每天超1亿件快递在农村快速流转提供了有力支撑。

  共同配送通过资源整合,降低了物流成本,加速了流转效率,提升了快递服务质量。过去,各家快递公司要扩展服务网络,需要有自己的服务网点、分拣场地、配送队伍。而在农村地区,如果没有特色产业或相对固定的寄递业务,零散的快递量很难支撑网点正常运营,这也是快递企业进村设点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现在,不同的快递企业在县级共配中心汇集,通过“共仓、共拣、共配、共运”,形成县、乡、村三级物流共配体系;上行的快递从村级服务点统一被运至共配中心后,再由各家快递分别发出。这种模式不仅延伸了快递企业的服务触角、方便了农村群众寄收快递,更大大降低了快递运输成本,让快递进村更顺畅。

  共同配送对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快递服务已日渐走入千家万户日常生活,老百姓越来越习惯通过便捷的快递渠道采购生活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然而,快递送达不及时、不送货上门等问题仍是影响农村群众消费意愿的主要原因。共同配送打通了快递从乡镇到村庄的“最后一公里”,送出了优质农特产品,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也丰富了他们的购物车。

  不能忽视的是,共同配送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共同配送需要快递企业、电商平台、网点驿站等多方主体紧密合作,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数据互联,但快递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业务差异,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合作协调难度。随着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如何应对业务旺季配送需求,是共同配送未来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

  农村市场是快递业的一片蓝海。去年以来,我国快递业务量不断刷新纪录,快件月均百亿成为常态,农村包裹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共同配送兼具寄递便利、成本节约、服务提升等优势,发展空间广阔。各地要因地制宜推进寄递末端共同配送,支持快递企业在各自单独进村成本比较高的地区,发展县到村或者乡到村的共同配送,实现更加“稳得住”的快递服务进村。

  当前,农村流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快递企业也要抓住机遇,持续完善物流网络、技术应用,以提升服务质量与用户体验为重,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有条件的可以自建到村服务网络,为更多农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寄递服务。(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吉蕾蕾)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