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族学

2024-02-26 07:36 来源:北京日报

  《礼记》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隋唐以前所谓“家有塾”,主要是士族或大族的家塾,与庶民关系不大。北宋以降,随着宗族社会和义田、义庄的发展,族学不再为士族专有,而渐及一般宗族。族学衍生于宋、元时期,明、清两代迅速发展,清中叶进入了黄金时期。族学是一族或几族设立的义务学堂,多称为族塾、义学、书院等,由宗祠或义庄管理、经营,为本族及姻亲子弟的读书场所。而数量更多的家馆,常称为家塾、散馆、书房、书屋等,多为独家开办,规模较小,有的也面向族内或姻亲子弟,均属民间教育场所。

  清代族学散布各地,属于私学范畴,却是清代汉学繁衍的根基。族学以读书识字、敦亲睦族、人伦教化为基本目的。所谓“自古家塾之建,原为培植子弟,教育人材,以储齐治均平之具……其所以为学者,皆明人伦之道也”。许多族学为书香门第或富家大族所立,寄予了提升家族地位的期望。乾嘉年间,王昶的家祠有田八百余亩,并设有家塾。其友王鸣盛记云:王氏家塾有书二万卷,金石文字一千卷,“立国以养人才为本,教家何独不然。今合族子弟而教之,他日有发名成业起为卿大夫者,俾族得所庇茠,则无义庄而有义庄也。即未能为卿大夫,而服习乎诗书仁义之训,必皆知自爱,族人亦得相与维系而不散,其利不已溥乎?”这揭示了族学肩负的教化和兴族使命。

  族学规模不等,设施参差。一些殷实之家不仅有蒙学,还有学术意味较浓的书院。家族书院在宋、元时期已不罕见,有的“书院本为家塾,后来扩大规模,变为书院”,成为宗族及乡里子弟的就学场所。家族书院至清代不衰,在地方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乾嘉“盛世”,家族书院纷纷出现。湖南衡山向氏在清初已有乡、县二祠,乾隆间再修家乘,增广祭田,设义学以诲子弟,建家塾,立书院,房屋十间,可容生徒50余人,与衡阳石鼓书院规模相当,名为“竹林书院”。某年夏,官员范某路过,对其族长说:“不若易‘爱莲’二字较稳。”向氏族人遂更名为“爱莲书院”。“书院”经营完善,以至士人赞誉:“吾衡诸望族不无义学,而家塾之宏敞未有逾于此者。”不独向氏子弟就学其中,“而他姓之负笈者亦闻风而至”。向氏书院更名之事,既可见周敦颐《爱莲说》的影响,又反映其超越家族界限的倾向。

  道光以降,家族书院并未随国势而衰落。浙江湖州菱湖镇王姓中下层官绅捐献房屋、地产,创办龙湖书院,后人称为“菱湖王氏书院”。在经济发达的无锡,除有官方助建的东林书院、二泉书院和城南书院外,也不乏绅商兴建义学、社学之举。嘉道以降,无锡著名的家族书院有建于嘉庆初年的秦氏书塾、华氏书塾,建于道光年间的孙氏书塾、侯氏书塾,建于同治年间的杨氏书塾、华氏书塾、季氏书塾、过氏书塾(两所)等。这并非无锡家族书院的全豹,却在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

  清代“族之有家庙者十之六七,而其所谓家塾者,十无二三”。族学非每族皆备,有些族学也兼收姻亲子弟,如著名的常州庄氏。其姻亲子弟赵翼、刘逢禄等人早年均在庄氏家塾习读经史。在外家学习的刘逢禄、宋翔凤均传承、发展了庄氏今文经学,对清学格局的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平天国战火之后,同治至光绪年间,族学呈恢复、发展之势。20世纪初年废科举、兴学堂之后,兴办族学不再如火如荼,但其重要性并未消失。一些族学成为新式学堂的基础,如吴县沈氏书院在咸同之际毁于战火,光绪初年得以重建。清末废除科举后,族人便尝试“改革书院,建设学校”。嘉道显宦陶澍的族学变化在近代具有典型意义。

  民初,安化陶氏的家族学校遍布资江一带,达九所之多,还不算外县的陶氏族学。民初安化的国民学校多在族学基础上改建而成,显示了族学与近代教育的密切联系。与此同时,近代新办学堂也多带有家族性。一些著名的族学,如武进盛宣怀家族的人范书院、无锡荣德生家族的豁然洞读书处都从族学转变为新式学堂,体现了新旧融合的特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清代的族学

2024年02月26日 07:36   来源:北京日报   罗检秋

  《礼记》云:“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隋唐以前所谓“家有塾”,主要是士族或大族的家塾,与庶民关系不大。北宋以降,随着宗族社会和义田、义庄的发展,族学不再为士族专有,而渐及一般宗族。族学衍生于宋、元时期,明、清两代迅速发展,清中叶进入了黄金时期。族学是一族或几族设立的义务学堂,多称为族塾、义学、书院等,由宗祠或义庄管理、经营,为本族及姻亲子弟的读书场所。而数量更多的家馆,常称为家塾、散馆、书房、书屋等,多为独家开办,规模较小,有的也面向族内或姻亲子弟,均属民间教育场所。

  清代族学散布各地,属于私学范畴,却是清代汉学繁衍的根基。族学以读书识字、敦亲睦族、人伦教化为基本目的。所谓“自古家塾之建,原为培植子弟,教育人材,以储齐治均平之具……其所以为学者,皆明人伦之道也”。许多族学为书香门第或富家大族所立,寄予了提升家族地位的期望。乾嘉年间,王昶的家祠有田八百余亩,并设有家塾。其友王鸣盛记云:王氏家塾有书二万卷,金石文字一千卷,“立国以养人才为本,教家何独不然。今合族子弟而教之,他日有发名成业起为卿大夫者,俾族得所庇茠,则无义庄而有义庄也。即未能为卿大夫,而服习乎诗书仁义之训,必皆知自爱,族人亦得相与维系而不散,其利不已溥乎?”这揭示了族学肩负的教化和兴族使命。

  族学规模不等,设施参差。一些殷实之家不仅有蒙学,还有学术意味较浓的书院。家族书院在宋、元时期已不罕见,有的“书院本为家塾,后来扩大规模,变为书院”,成为宗族及乡里子弟的就学场所。家族书院至清代不衰,在地方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乾嘉“盛世”,家族书院纷纷出现。湖南衡山向氏在清初已有乡、县二祠,乾隆间再修家乘,增广祭田,设义学以诲子弟,建家塾,立书院,房屋十间,可容生徒50余人,与衡阳石鼓书院规模相当,名为“竹林书院”。某年夏,官员范某路过,对其族长说:“不若易‘爱莲’二字较稳。”向氏族人遂更名为“爱莲书院”。“书院”经营完善,以至士人赞誉:“吾衡诸望族不无义学,而家塾之宏敞未有逾于此者。”不独向氏子弟就学其中,“而他姓之负笈者亦闻风而至”。向氏书院更名之事,既可见周敦颐《爱莲说》的影响,又反映其超越家族界限的倾向。

  道光以降,家族书院并未随国势而衰落。浙江湖州菱湖镇王姓中下层官绅捐献房屋、地产,创办龙湖书院,后人称为“菱湖王氏书院”。在经济发达的无锡,除有官方助建的东林书院、二泉书院和城南书院外,也不乏绅商兴建义学、社学之举。嘉道以降,无锡著名的家族书院有建于嘉庆初年的秦氏书塾、华氏书塾,建于道光年间的孙氏书塾、侯氏书塾,建于同治年间的杨氏书塾、华氏书塾、季氏书塾、过氏书塾(两所)等。这并非无锡家族书院的全豹,却在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

  清代“族之有家庙者十之六七,而其所谓家塾者,十无二三”。族学非每族皆备,有些族学也兼收姻亲子弟,如著名的常州庄氏。其姻亲子弟赵翼、刘逢禄等人早年均在庄氏家塾习读经史。在外家学习的刘逢禄、宋翔凤均传承、发展了庄氏今文经学,对清学格局的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平天国战火之后,同治至光绪年间,族学呈恢复、发展之势。20世纪初年废科举、兴学堂之后,兴办族学不再如火如荼,但其重要性并未消失。一些族学成为新式学堂的基础,如吴县沈氏书院在咸同之际毁于战火,光绪初年得以重建。清末废除科举后,族人便尝试“改革书院,建设学校”。嘉道显宦陶澍的族学变化在近代具有典型意义。

  民初,安化陶氏的家族学校遍布资江一带,达九所之多,还不算外县的陶氏族学。民初安化的国民学校多在族学基础上改建而成,显示了族学与近代教育的密切联系。与此同时,近代新办学堂也多带有家族性。一些著名的族学,如武进盛宣怀家族的人范书院、无锡荣德生家族的豁然洞读书处都从族学转变为新式学堂,体现了新旧融合的特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