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有不法分子制造了一些需要输入支付密码或填写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后才能领取的“假红包”,企图骗取钱财。这些“假红包”往往会跳转到不明链接,在用户填写信息提交后,后台的木马病毒就可以窃取银行系统随机发送的手机验证码,随时转走银行卡里的钱。这个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凸显筑牢网络支付安全防线迫在眉睫。
当下,在数字化浪潮的不断推动下,网络支付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以今年春节为例,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除夕至正月初八期间,网联清算公司和中国银联日均处理全行业网络支付交易26.3亿笔、金额1.2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6%和8.0%。这组数据不仅反映了我国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也折射出消费者对网络支付日益增长的需求。网络支付因其便捷性与高效性,已成为居民生活离不开的普惠性基础金融服务。但正如硬币的两面,由于网络支付过程的高度便捷性,一旦用户的账户信息、支付密码等关键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用户资金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可以说,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网络支付繁荣背后也伴随着一系列安全风险的挑战。
支付安全问题的产生,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也有管理层面的问题。从技术层面看,当前网络支付系统虽然高度发达,但仍存在被黑客攻击、数据泄露或被非法利用等风险。而且,随着支付技术的不断创新,新的安全漏洞也可能随之出现。从管理层面看,一些支付机构在信息安全、风险防控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也会导致不法分子有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