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新的一年,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大地创新脉动强劲,更多充满生机的创新种子正在破土萌发。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近段时间以来,各地各部门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北京市发布“3个100”市重点工程,包括100个科技创新及现代化产业项目,推进重大科技设施平台集群项目和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上海全力落实新一轮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培育提升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等高端产业集群……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并将之列为今年经济工作九项重点任务的首位。应当说,只有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塑造发展新优势,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一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无中生有”,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提质升级”,着力深化数实融合,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三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有中生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同时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关键作用。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在我国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为此,要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一方面,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将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先进制造业集群中的“链主”作用,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 中央企业需破解这些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