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让以偏概全的网络议题肆意撕裂共识

2024-02-18 07:42 来源:人民网

  #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这个登上热搜榜的话题,近日持续引发热议。文章称,越来越多的80、90年代出生的农村人在乡土迁移过程中实施“断亲”行为,从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两个维度走出乡土。

  亲,说断就断?血缘关系,说变就变?所谓的断亲行为,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究竟是情绪化宣泄还是来真格的?如果把本来只是一些情绪化的宣泄,一些小众化的牢骚,一些局部化的吐槽,“升级”为惊扰人心的热搜话题,是不是有失客观?

  除了“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还有一些议题让人费解,乃至愕然。比如,“为什么父母这么烦人”“中国式令人窒息的母亲”“30岁青年娶妻难疯进精神病院”……此类议题的共同点是,以偏概全,以极端个例概述整体情况,以耸动人心的方式博取眼球。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烦人的父母?有的母亲是不是令人窒息?答案是可能存在的。但是,一旦以“中国式”来涵盖“令人窒息的母亲”,用“为什么父母这么烦人”来剑指普天下的父母,就既不严谨,也充满恶意。

  对所谓的“中国式令人窒息的母亲”,有网友表示,加上“中国式”三个字,好像中国的家庭、中国的父母都一样。如此说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诚然,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喜庆的传统节日。无论一家人吃年夜饭还是守岁等,享受的是天伦之乐、生活之美,传递的是阖家团圆、其乐融融,寄寓的是辞旧迎新、奔赴未来。应该说,这是中华儿女最朴素的情感共识,是大家共同维系的公序良俗,也是直抵人心的价值认同。

  在这种背景中,炮制“中国式令人窒息的母亲”“为什么父母这么烦人”“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等议题,既显得武断,也给人一种无端生事的感觉。可以说,这是小题大做,也是哗众取宠,是追逐病态流量的又一例证。

  不久前,中央网信办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4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宣扬猎奇行为、违背公序良俗问题等6方面网络生态突出问题。其中就包括,散播网络戾气、煽动群体对立问题;还包括利用年终盘点、返乡见闻等形式编造不实内容,渲染极端情绪;虚构夫妻、婆媳、师生等矛盾冲突剧情,无底线博取流量,传递不良价值观。

  应该说,无论网络平台还是媒体(自媒体)账号等,都需压制哗众取宠的冲动,拒绝设置容易撕裂共识的议题,更不能为了流量而散播网络戾气、煽动群体对立问题,不能编造不实内容、渲染极端情绪,不能故意放大矛盾冲突,以极端剧情来割裂人心。

  这些做法,贻害甚巨。其危害不仅在于犯了逻辑错误,损害公共伦理,还在于传递不良价值观,向社会大众输送极端情绪。任其发展,不仅毒化网络生态,也会败坏世道人心。

  中央网信办提出,各地网信部门和网站平台要加大对重点环节巡查力度,确保首页首屏、热搜榜单、热门话题、热点推荐、PUSH弹窗、信息流、评论等环节版块生态良好。对于各平台来说,尤需守住边界,抵制流量诱惑,而不能对问题议题听之任之,更不能赤膊上阵,以设置问题议题为能事。排查问题,堵住漏洞,不容扰乱人心的病态议题大行其道,才能让网络空间更清朗。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应让以偏概全的网络议题肆意撕裂共识

2024年02月18日 07:42   来源:人民网   邱风

  #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这个登上热搜榜的话题,近日持续引发热议。文章称,越来越多的80、90年代出生的农村人在乡土迁移过程中实施“断亲”行为,从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两个维度走出乡土。

  亲,说断就断?血缘关系,说变就变?所谓的断亲行为,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究竟是情绪化宣泄还是来真格的?如果把本来只是一些情绪化的宣泄,一些小众化的牢骚,一些局部化的吐槽,“升级”为惊扰人心的热搜话题,是不是有失客观?

  除了“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还有一些议题让人费解,乃至愕然。比如,“为什么父母这么烦人”“中国式令人窒息的母亲”“30岁青年娶妻难疯进精神病院”……此类议题的共同点是,以偏概全,以极端个例概述整体情况,以耸动人心的方式博取眼球。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烦人的父母?有的母亲是不是令人窒息?答案是可能存在的。但是,一旦以“中国式”来涵盖“令人窒息的母亲”,用“为什么父母这么烦人”来剑指普天下的父母,就既不严谨,也充满恶意。

  对所谓的“中国式令人窒息的母亲”,有网友表示,加上“中国式”三个字,好像中国的家庭、中国的父母都一样。如此说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诚然,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喜庆的传统节日。无论一家人吃年夜饭还是守岁等,享受的是天伦之乐、生活之美,传递的是阖家团圆、其乐融融,寄寓的是辞旧迎新、奔赴未来。应该说,这是中华儿女最朴素的情感共识,是大家共同维系的公序良俗,也是直抵人心的价值认同。

  在这种背景中,炮制“中国式令人窒息的母亲”“为什么父母这么烦人”“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等议题,既显得武断,也给人一种无端生事的感觉。可以说,这是小题大做,也是哗众取宠,是追逐病态流量的又一例证。

  不久前,中央网信办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4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宣扬猎奇行为、违背公序良俗问题等6方面网络生态突出问题。其中就包括,散播网络戾气、煽动群体对立问题;还包括利用年终盘点、返乡见闻等形式编造不实内容,渲染极端情绪;虚构夫妻、婆媳、师生等矛盾冲突剧情,无底线博取流量,传递不良价值观。

  应该说,无论网络平台还是媒体(自媒体)账号等,都需压制哗众取宠的冲动,拒绝设置容易撕裂共识的议题,更不能为了流量而散播网络戾气、煽动群体对立问题,不能编造不实内容、渲染极端情绪,不能故意放大矛盾冲突,以极端剧情来割裂人心。

  这些做法,贻害甚巨。其危害不仅在于犯了逻辑错误,损害公共伦理,还在于传递不良价值观,向社会大众输送极端情绪。任其发展,不仅毒化网络生态,也会败坏世道人心。

  中央网信办提出,各地网信部门和网站平台要加大对重点环节巡查力度,确保首页首屏、热搜榜单、热门话题、热点推荐、PUSH弹窗、信息流、评论等环节版块生态良好。对于各平台来说,尤需守住边界,抵制流量诱惑,而不能对问题议题听之任之,更不能赤膊上阵,以设置问题议题为能事。排查问题,堵住漏洞,不容扰乱人心的病态议题大行其道,才能让网络空间更清朗。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