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旅游有更多文化味道

2024-02-07 07:17 来源:人民日报

  新年伊始,文旅市场呈现繁荣景象。56个“格子”、21个剧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用戏剧讲述中原故事,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这显示出旅游演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

  自古以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研发优秀旅游产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是当前文旅行业发展的方向。

  源于20世纪60年代艺术领域的“在地化”观念,已经走出了本源意义上的“在地关怀”,成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有机界面,也构成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那些厚植本地文化的演艺剧目、民俗文化、音乐节和美术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感知,从而形成新的体验。如果将戏剧幻城与银基、海昌、方特等主题公园,以及建业电影小镇等文化休闲和旅游度假空间叠加在郑州市域地图上,我们就会发现,众多本地性演艺项目开始重塑这座城市的人文气质。“艺术路标”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到访散点式体验空间和多样性消费场景,并使游客尽可能停留更长的时间。

  旅游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载体。随着更多游客到访,地方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将随之传播到四面八方,为城市形象注入新内涵,并带来文化交流的新机遇。簪花、刺绣、汉服、陶瓷、围炉煮茶等传统文化,因为旅游者的参与和分享,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随着年轻游客对戏剧、舞蹈、美术、服装、手工、餐饮等文化遗产的接受,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训、研学、创作、销售和推广的需求增加,为非遗传承人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面向旅游市场的演唱会、音乐节、民俗和非遗文化活动,带来客流的同时,也带来了增量消费和创意活力。得益于旅游活动,《长恨歌》《印象丽江》《遇见平遥》《长安十二时辰》等演艺剧目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旅游业经济属性强、市场化程度高,旅游目的地要承接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机遇,还要在旅游形象推广、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业界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在文化创造和旅游创新的进程中,把握市场需求的变迁,研发新产品,满足新需求,让旅游有更多文化味道。

  (作者为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旅游有更多文化味道

2024年02月07日 07:17   来源:人民日报   戴 斌

  新年伊始,文旅市场呈现繁荣景象。56个“格子”、21个剧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用戏剧讲述中原故事,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这显示出旅游演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

  自古以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研发优秀旅游产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是当前文旅行业发展的方向。

  源于20世纪60年代艺术领域的“在地化”观念,已经走出了本源意义上的“在地关怀”,成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有机界面,也构成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那些厚植本地文化的演艺剧目、民俗文化、音乐节和美术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感知,从而形成新的体验。如果将戏剧幻城与银基、海昌、方特等主题公园,以及建业电影小镇等文化休闲和旅游度假空间叠加在郑州市域地图上,我们就会发现,众多本地性演艺项目开始重塑这座城市的人文气质。“艺术路标”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游客到访散点式体验空间和多样性消费场景,并使游客尽可能停留更长的时间。

  旅游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载体。随着更多游客到访,地方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将随之传播到四面八方,为城市形象注入新内涵,并带来文化交流的新机遇。簪花、刺绣、汉服、陶瓷、围炉煮茶等传统文化,因为旅游者的参与和分享,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随着年轻游客对戏剧、舞蹈、美术、服装、手工、餐饮等文化遗产的接受,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训、研学、创作、销售和推广的需求增加,为非遗传承人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面向旅游市场的演唱会、音乐节、民俗和非遗文化活动,带来客流的同时,也带来了增量消费和创意活力。得益于旅游活动,《长恨歌》《印象丽江》《遇见平遥》《长安十二时辰》等演艺剧目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旅游业经济属性强、市场化程度高,旅游目的地要承接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机遇,还要在旅游形象推广、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业界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在文化创造和旅游创新的进程中,把握市场需求的变迁,研发新产品,满足新需求,让旅游有更多文化味道。

  (作者为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