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多家商业银行的员工向记者表示,往年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任务是“拉存款”,今年的目标则是鼓励“拉贷款”。
银行开年任务为何由“拉存款”转向“拉贷款”?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一方面,从存款角度看,随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的实施,理财产品逐渐实现净值化转型,刚兑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存款相较于其他产品对投资者的安全性和吸引力都有所上升,资金向银行体系回流趋势明显。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同比增速明显上升,一直持续到2023年上半年。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吸收存款的压力有所减弱。另一方面,从贷款角度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等困难挑战,贷款需求不足是银行普遍面临的问题。近年来,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呈现下行趋势。因此,增加贷款投放对银行来说更为迫切。特别是这个时候,部分银行面临较大的贷款考核压力,拉贷款也成为银行员工的重要任务。
随着部分银行放贷压力的升高,消费贷等信贷产品利率也逐渐被拉低,有的银行甚至推出信贷“免息券”等优惠产品。专家表示,近年来,消费贷凭借年化利率低、额度高等优势,成为备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但需警惕部分商业银行发起“价格战”扰乱行业秩序。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各类银行机构应综合平衡消费主体的能力,避免为抢占市场份额过度降低准入门槛,特别是针对缺乏稳定收入、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的群体,杜绝误导性、引诱性消费。消费者也需要权衡自身的收入及还款能力,根据自身需要合理办理贷款业务,避免由于还款能力不足影响个人征信。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部分借款人未及时偿还消费贷等金融产品本息影响了个人征信,“征信修复”等一些黑灰产业也悄然滋生。北京京臻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翠芳提示,征信领域不存在“修复”“洗白”等说法,消费者要权衡自身的收入及还款能力,理性借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