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提出:“要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上取得新突破,精准发力植绿护绿扩绿,持续用力减污节约降碳,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通道,让绿色成为广东的鲜明底色、重要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尤显重要,因为大多数的碳排放来自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环境与经济发展具有更大的韧性。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上取得新突破,要实现低碳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推动形成适应气候变化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技术进步、创新驱动和制度改革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范式。与此同时,这将意味着带来生产、生活、消费和贸易方式的结构性变革。
发展绿色产业(包括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发展绿色经济已是大势所趋。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以环境承载力为界限,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降低产业发展过程中生态资源要素的消耗量,同步实现产业增长目标和生态修复目标。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需要从加法和减法两个方面努力。所谓加法,就是促进绿色产业化,考虑生态产品的实现价值,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改善。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重点推进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的打造,发展绿色制造业;推进乡村振兴,依托生态和农业基础,着力发展绿色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所谓减法,是指经济增长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业,实现产业的绿色化。同时需要关注经济发展与减排之间如何平衡,这涉及公平和效率的经济学经典问题,例如高耗能企业受到冲击后如何退出市场、如何在环境目标约束下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等。
发展多元化绿色金融,运用市场化手段和信息化手段协同减排。降低政策实施的企业适应成本,需要推进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包括信息手段和市场手段在环境治理上的应用。绿色项目普遍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但也具有技术含量高、投资回收期限较长、前期投入资金量大等特点,因此更要通过综合利用财政、税收和金融,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能源绿色转型,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经济绿色发展。例如,绿色债券和其他公司债券相比,因为标上了“绿色”的记号,需要发行人承诺将其收益用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友好型项目,同时也将受到更严格的信息披露和资金审查。同时,转型项目存在前期资金投入大、成本回收时间长、初期回报速度慢等特性,因此需要融入资本长期、稳定地支持。转型金融可以使转型项目的需求和资金流速、流量相匹配,利于转型金融持久发展。另外,需要做好环境统计工作,利用大数据平台对污染排放进行监管和管控,构建污染数据质量统计体系,重视对总量控制目标数据的统计工作,对地区环境承载力进行核算和评估,建立环境承载力技术评估体系,对环境风险及时预警和调控。
数字化和低碳化相结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必将提升区块链技术在绿色产业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目前,AI、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依然是技术与应用创新的热点,而量子信息、5G、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也在加快发展与普及,从而带动低碳、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加速形成,科技赋能必将为新业态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助力。
引导绿色消费,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从经济学来讲,消费可以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共存机制等“倒逼”生产领域的绿色转型。消费者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同样可以推动社会的绿色转型。过度浪费型的不合理消费方式加剧了资源环境问题,应从消费端将绿色消费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撑点,促进经济和社会系统转型。首先政府要加大绿色采购力度,逐步将绿色采购扩展至国有企业。其次对于企业和居民而言,要加强对其采购绿色产品的引导,可以采取补贴、积分奖励等方式促进绿色消费。除此之外,可以推动电商平台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
联动大湾区、放眼国际化,着力发展绿色经济。粤港澳大湾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高校数量众多,科创要素集聚,人工智能、海洋科技、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势能渐显,未来要放眼国际化,着力发展绿色经济。一方面,通过绿色金融等手段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大湾区的绿色产业;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国际环境标准,内外联动、多方协作,通过提高数字化水平助力发展便捷进出口贸易。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生产、数字服务等将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一些不可贸易的服务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也将变得可贸易化。因此,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与贸易的有机融合,将发掘贸易发展新动能,推动数字贸易加速发展。
作者系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经济学教授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