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要讲好新故事

2024-01-29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前不久,商务部公布了新一批中华老字号拟认定名单,共有388个品牌入围,其中不乏消费者熟悉的“庆丰”“北冰洋”“美加净”“蜂花”等品牌,中华老字号又添新成员。在此之前,商务部等5部门发布的《关于公布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的通知》中,有55个品牌因经营不善、业绩不佳,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

  老字号如何在新环境和老品牌之间找到平衡,让经过时间洗礼的金字招牌,得到更多消费者认可,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老字号的优势在于“老”。它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需要和人民需求,积累了良好的声誉,凝结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可以说,中华老字号既有经济价值,也有文化价值;它们既是商业符号,更是时代符号。

  《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规定,中华老字号品牌创立时间应该在50年(含)以上,而实际上许多老字号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此次拟认定的品牌平均“年龄”达138岁,其中71.6%拥有各级非遗项目,63.1%拥有可移动文物。历经漫长时间检验,能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沉淀下来,本身就已经得到了认可。

  老字号的短板,一定程度上也源于“老”。随着消费主力人群的年轻化,新的消费场景催生了新的消费习惯,有的品牌观念老化、机制老化,年轻消费者接受程度不高,加上新品牌的冲击,老品牌要是不作出改变,继续故步自封,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从美加净的学霸主播出圈到北冰洋的怀旧文创,再到吴裕泰的联名产品,许多老品牌在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在传承文化价值的同时持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现代商业环境下,要想守住经典,就要用好品牌资源,但这不意味着“吃老本”,更不能“倚老卖老”、因循守旧。老字号必须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潮流,顺应市场机制,在产品和服务上做到不断推陈出新。

  “中华老字号”5个字,不仅代表时间的洗礼,更代表市场的认可,它是一份荣耀,但不是一劳永逸的功劳簿。老字号应以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深耕市场,精炼品牌,立足代代相传的好口碑,做细口口相传的好服务,坚守匠心品质,创新产品服务,让“不老传奇”焕发新光彩。(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老字号要讲好新故事

2024年01月29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前不久,商务部公布了新一批中华老字号拟认定名单,共有388个品牌入围,其中不乏消费者熟悉的“庆丰”“北冰洋”“美加净”“蜂花”等品牌,中华老字号又添新成员。在此之前,商务部等5部门发布的《关于公布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的通知》中,有55个品牌因经营不善、业绩不佳,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

  老字号如何在新环境和老品牌之间找到平衡,让经过时间洗礼的金字招牌,得到更多消费者认可,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老字号的优势在于“老”。它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需要和人民需求,积累了良好的声誉,凝结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可以说,中华老字号既有经济价值,也有文化价值;它们既是商业符号,更是时代符号。

  《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规定,中华老字号品牌创立时间应该在50年(含)以上,而实际上许多老字号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此次拟认定的品牌平均“年龄”达138岁,其中71.6%拥有各级非遗项目,63.1%拥有可移动文物。历经漫长时间检验,能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沉淀下来,本身就已经得到了认可。

  老字号的短板,一定程度上也源于“老”。随着消费主力人群的年轻化,新的消费场景催生了新的消费习惯,有的品牌观念老化、机制老化,年轻消费者接受程度不高,加上新品牌的冲击,老品牌要是不作出改变,继续故步自封,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从美加净的学霸主播出圈到北冰洋的怀旧文创,再到吴裕泰的联名产品,许多老品牌在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在传承文化价值的同时持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现代商业环境下,要想守住经典,就要用好品牌资源,但这不意味着“吃老本”,更不能“倚老卖老”、因循守旧。老字号必须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潮流,顺应市场机制,在产品和服务上做到不断推陈出新。

  “中华老字号”5个字,不仅代表时间的洗礼,更代表市场的认可,它是一份荣耀,但不是一劳永逸的功劳簿。老字号应以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深耕市场,精炼品牌,立足代代相传的好口碑,做细口口相传的好服务,坚守匠心品质,创新产品服务,让“不老传奇”焕发新光彩。(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莉)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