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迁徙,观察一个具体而微的中国

2024-01-26 07:02 来源:红网

  2024年春运大幕开启,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的营业性客运量将达18亿人次,自驾出行客流约有72亿人次。

  虽然护航春运路,不单单是交通部门的事,但这张考卷,他们无疑是“主笔人”,不管购票提醒,运力组织,还是后勤保障,应急处置,都需时刻“在线”。一张票、一趟车,牵动人心,指向团圆。

  藏在细节里的春运,指向每一个普通人的关切。近年来,铁路部门以肉眼可见的服务升级,让体验度落脚在“平安、有序、温馨”的旅途上。比如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接连推出购票需求预填、火车票起售提醒订阅等多项新功能。而巨大的出行结构性变化,也让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以及服务区压力空前。

  我们关注春运,不单单因为我们身处这股潮流之中,也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节点,更加深刻和细腻地感知时代的变化。这是一个“窗口”,可以观察一个具体而微的中国。这场迁徙背后是千年春节文化的归因,也折射一个区域发展仍旧不平衡的社会样态。

  实际上,春运群体性流动的落点,在个体的体验度里。从购票到进站,从乘车到换乘,具体到购票提醒的细节,电子客票的便捷,车站里的充电器,车厢里的文明,接驳换乘的提醒等等。曾经的“人在囧途”,现在的“人在舒途”,托起春运的,是密织的高铁网、航空线路、高速路,也是无微不至的信息服务。

  春运的本质是春节,是异乡人对故乡的眷恋,对团圆的期盼。即便很多人定居外地,但寻根的冲动,让回家成为一种执念。父母在哪里,家才在哪里,这是很多人的共识,也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脉动。

  一流的基础设施,造就了蓬勃出行盛景。观察春运,可以看到“八纵八横”高铁网的触角直抵山区,公铁联运、空铁联运“无缝换乘”。路网联通,既畅通城市之间的“大循环”,也勾连城镇乡村的“微循环”。不论多远,山水不能阻隔游子依偎亲情、慰藉疲劳、重整行装。我们欢喜抵达家乡,又带着憧憬出发,就这样年复一年,见证蒸蒸日上的活力中国。

  春运每年都在变,但不管怎么变,回家的渴望不会变,文化的浸润不会变,亲情的牵绊不会变,当然,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也不会变。与“春运车轮”同向的,是关乎民众体验感、幸福感、获得感的“改革车轮”,直接的体验是,回家更快乐,旅途更舒适了。不管是共性需求,还是个性化要求,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

  春运,一头连着文化、乡情,一头连着都市、生活,是重要的民生大事。各部门劲往一处使,民众的回家路才会更温馨,更舒心。毕竟城乡鸿沟衍生的大规模流动,背后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望眼欲穿,是在外打拼者心心念念牵绊的家乡。让他们平安有序抵达终点,是这场“大考”的题中之义。

  当然,有人回家,也就有人以岗位为家,出行的人数越多,需要保障的力量就越大,正是这些守护团圆的坚守,让春运更有温度。在旅途中,我们别忘带上文明,高唱平安之歌,抵达心灵港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春运迁徙,观察一个具体而微的中国

2024年01月26日 07:02   来源:红网   陆玄同

  2024年春运大幕开启,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的营业性客运量将达18亿人次,自驾出行客流约有72亿人次。

  虽然护航春运路,不单单是交通部门的事,但这张考卷,他们无疑是“主笔人”,不管购票提醒,运力组织,还是后勤保障,应急处置,都需时刻“在线”。一张票、一趟车,牵动人心,指向团圆。

  藏在细节里的春运,指向每一个普通人的关切。近年来,铁路部门以肉眼可见的服务升级,让体验度落脚在“平安、有序、温馨”的旅途上。比如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接连推出购票需求预填、火车票起售提醒订阅等多项新功能。而巨大的出行结构性变化,也让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以及服务区压力空前。

  我们关注春运,不单单因为我们身处这股潮流之中,也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节点,更加深刻和细腻地感知时代的变化。这是一个“窗口”,可以观察一个具体而微的中国。这场迁徙背后是千年春节文化的归因,也折射一个区域发展仍旧不平衡的社会样态。

  实际上,春运群体性流动的落点,在个体的体验度里。从购票到进站,从乘车到换乘,具体到购票提醒的细节,电子客票的便捷,车站里的充电器,车厢里的文明,接驳换乘的提醒等等。曾经的“人在囧途”,现在的“人在舒途”,托起春运的,是密织的高铁网、航空线路、高速路,也是无微不至的信息服务。

  春运的本质是春节,是异乡人对故乡的眷恋,对团圆的期盼。即便很多人定居外地,但寻根的冲动,让回家成为一种执念。父母在哪里,家才在哪里,这是很多人的共识,也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脉动。

  一流的基础设施,造就了蓬勃出行盛景。观察春运,可以看到“八纵八横”高铁网的触角直抵山区,公铁联运、空铁联运“无缝换乘”。路网联通,既畅通城市之间的“大循环”,也勾连城镇乡村的“微循环”。不论多远,山水不能阻隔游子依偎亲情、慰藉疲劳、重整行装。我们欢喜抵达家乡,又带着憧憬出发,就这样年复一年,见证蒸蒸日上的活力中国。

  春运每年都在变,但不管怎么变,回家的渴望不会变,文化的浸润不会变,亲情的牵绊不会变,当然,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也不会变。与“春运车轮”同向的,是关乎民众体验感、幸福感、获得感的“改革车轮”,直接的体验是,回家更快乐,旅途更舒适了。不管是共性需求,还是个性化要求,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

  春运,一头连着文化、乡情,一头连着都市、生活,是重要的民生大事。各部门劲往一处使,民众的回家路才会更温馨,更舒心。毕竟城乡鸿沟衍生的大规模流动,背后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望眼欲穿,是在外打拼者心心念念牵绊的家乡。让他们平安有序抵达终点,是这场“大考”的题中之义。

  当然,有人回家,也就有人以岗位为家,出行的人数越多,需要保障的力量就越大,正是这些守护团圆的坚守,让春运更有温度。在旅途中,我们别忘带上文明,高唱平安之歌,抵达心灵港湾。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