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运大幕开启,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的营业性客运量将达18亿人次,自驾出行客流约有72亿人次。
虽然护航春运路,不单单是交通部门的事,但这张考卷,他们无疑是“主笔人”,不管购票提醒,运力组织,还是后勤保障,应急处置,都需时刻“在线”。一张票、一趟车,牵动人心,指向团圆。
藏在细节里的春运,指向每一个普通人的关切。近年来,铁路部门以肉眼可见的服务升级,让体验度落脚在“平安、有序、温馨”的旅途上。比如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接连推出购票需求预填、火车票起售提醒订阅等多项新功能。而巨大的出行结构性变化,也让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以及服务区压力空前。
我们关注春运,不单单因为我们身处这股潮流之中,也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节点,更加深刻和细腻地感知时代的变化。这是一个“窗口”,可以观察一个具体而微的中国。这场迁徙背后是千年春节文化的归因,也折射一个区域发展仍旧不平衡的社会样态。
实际上,春运群体性流动的落点,在个体的体验度里。从购票到进站,从乘车到换乘,具体到购票提醒的细节,电子客票的便捷,车站里的充电器,车厢里的文明,接驳换乘的提醒等等。曾经的“人在囧途”,现在的“人在舒途”,托起春运的,是密织的高铁网、航空线路、高速路,也是无微不至的信息服务。
春运的本质是春节,是异乡人对故乡的眷恋,对团圆的期盼。即便很多人定居外地,但寻根的冲动,让回家成为一种执念。父母在哪里,家才在哪里,这是很多人的共识,也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