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户外运动中感受和谐之美

2024-01-15 07:3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登山、徒步、露营、溯溪、滑雪、马拉松……如今,户外运动成了不少人休闲放松的重要选择,且种类越来越丰富。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户外用品行业市场规模超1900亿元;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相关企业达20.4万家,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户外运动产业为何这么火?表面上看,随着“泛户外”概念的兴起,原来少数人的极限探险变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户外运动日趋轻量化、大众化,不断“破圈”。更深层次看,户外产业是一种体验经济,它的火热背后,是消费者对三种“和谐”体验的需要。

  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百万年前,人类就在大自然中生活,天为盖、地为席、花草为友;现代社会,人们虽然栖身于钢筋水泥的“丛林”,但崇尚自然仍是本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重返户外,其实是另一种“回家”。在户外,可以在天然氧吧中吐故纳新,小到一花一叶、大至浩瀚星辰,都可以感受其中的生息奥秘,“诗与远方”有了更为生动具体的展现。

  其次是人与人的和谐。今天,户外运动已经不只是一种运动,更是时下年轻人流行的交际方式之一。三两知己于湖面上泛舟,一家三口在山野间共游,一群伙伴在篝火边欢笑……在种种社交场景中,个人不再是一个孤单的个体,在自然空间里,人们共筑了一个温馨的情感空间,在互动中感受着不断涌动的情感。

  最后是人与自身的和谐。户外是纯天然的“良药”:文学大家朱自清漫步在夜晚的荷塘月色中,感受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自由;“户外达人”海明威则酷爱在河畔露营垂钓,于休闲中感受到一种充盈的专注感。可见,在大自然里,人们常常能感受到灵魂的自主与身心的自由。这正应了那句话,“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不过,户外运动带来的和谐体验中,偶尔也夹杂着不和谐的杂音。有些是不文明行为:部分游客乱丢垃圾、践踏草坪,破坏了自然环境。有些则是行业问题:少数徒步团缺乏资质、管理混乱,部分商品价格虚高、质量欠佳等。基于这些乱象,不少人也给“户外热”泼了盆冷水:如果不能走上正轨,“户外热”会不会只是一阵风,来去皆匆匆?

  其实,对于一个行业来说,“野蛮生长”阶段免不了有乱象出现。但增长红利期过后,行业能否扛过低端淘汰、提质换挡的阵痛,才是从“网红”转向“长红”的关键。未来,中国户外产业还需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

  202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等5部门印发《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引导道路、水电、排污等设施向露营场地延伸,提升户外运动服务供给质量。产业发展也有了新的进步,许多国产户外企业已从代工、贴牌转向自有品牌经营,不断推出“户外+”新玩法。户外运动与研学、旅游、康养、影视、节庆会展等相结合,产业链条进一步延长。

  根据预测,2025年,中国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有望达3万亿元。户外就像一座桥梁,一面连着“绿山青山”,一面连着“金山银山”。随着中国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中国户外产业的蛋糕将越做越大,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在户外运动中感受和谐之美

2024年01月15日 07:3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吴雪聪

  登山、徒步、露营、溯溪、滑雪、马拉松……如今,户外运动成了不少人休闲放松的重要选择,且种类越来越丰富。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户外用品行业市场规模超1900亿元;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相关企业达20.4万家,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户外运动产业为何这么火?表面上看,随着“泛户外”概念的兴起,原来少数人的极限探险变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户外运动日趋轻量化、大众化,不断“破圈”。更深层次看,户外产业是一种体验经济,它的火热背后,是消费者对三种“和谐”体验的需要。

  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百万年前,人类就在大自然中生活,天为盖、地为席、花草为友;现代社会,人们虽然栖身于钢筋水泥的“丛林”,但崇尚自然仍是本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重返户外,其实是另一种“回家”。在户外,可以在天然氧吧中吐故纳新,小到一花一叶、大至浩瀚星辰,都可以感受其中的生息奥秘,“诗与远方”有了更为生动具体的展现。

  其次是人与人的和谐。今天,户外运动已经不只是一种运动,更是时下年轻人流行的交际方式之一。三两知己于湖面上泛舟,一家三口在山野间共游,一群伙伴在篝火边欢笑……在种种社交场景中,个人不再是一个孤单的个体,在自然空间里,人们共筑了一个温馨的情感空间,在互动中感受着不断涌动的情感。

  最后是人与自身的和谐。户外是纯天然的“良药”:文学大家朱自清漫步在夜晚的荷塘月色中,感受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自由;“户外达人”海明威则酷爱在河畔露营垂钓,于休闲中感受到一种充盈的专注感。可见,在大自然里,人们常常能感受到灵魂的自主与身心的自由。这正应了那句话,“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不过,户外运动带来的和谐体验中,偶尔也夹杂着不和谐的杂音。有些是不文明行为:部分游客乱丢垃圾、践踏草坪,破坏了自然环境。有些则是行业问题:少数徒步团缺乏资质、管理混乱,部分商品价格虚高、质量欠佳等。基于这些乱象,不少人也给“户外热”泼了盆冷水:如果不能走上正轨,“户外热”会不会只是一阵风,来去皆匆匆?

  其实,对于一个行业来说,“野蛮生长”阶段免不了有乱象出现。但增长红利期过后,行业能否扛过低端淘汰、提质换挡的阵痛,才是从“网红”转向“长红”的关键。未来,中国户外产业还需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

  202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等5部门印发《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引导道路、水电、排污等设施向露营场地延伸,提升户外运动服务供给质量。产业发展也有了新的进步,许多国产户外企业已从代工、贴牌转向自有品牌经营,不断推出“户外+”新玩法。户外运动与研学、旅游、康养、影视、节庆会展等相结合,产业链条进一步延长。

  根据预测,2025年,中国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有望达3万亿元。户外就像一座桥梁,一面连着“绿山青山”,一面连着“金山银山”。随着中国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中国户外产业的蛋糕将越做越大,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