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不可一笑置之

2024-01-05 09:57 来源:东方网

  1月3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包括:“多巴胺”的“胺”误读为ān,“卡脖子”的“卡”误读为kǎ,“账号”误为“帐号”,“蹿红”误为“窜红”,“下军令”误为“下军令状”,误让岳飞自称“鹏举”,误称白居易修建“白堤”,“宇宙飞船”误为“航天飞机”,误称“支原体”为病毒,误把“土耳其”当成阿拉伯国家。(1月4日《天津日报》)

  《咬文嚼字》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美誉。自2006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至2023年已发布18次。《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表示,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是《咬文嚼字》向全社会开设“语文大讲堂”,以“集中纠错”的方式,向社会普及语言文字知识,以激发国人规范运用语言文字意识,提高社会语言文字运用水平。由此,我们对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不可一笑置之。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背后,是一份别样的年度社会热点档案。“这不是有意为之的结果,而是‘语文差错’年度盘点自然呈现的状态。”2023年,有许多语言文字问题引起各界热议。比如,色彩鲜艳的“多巴胺穿搭”成时尚潮流,“多巴胺”也引申出“快乐因子”的含义,成为流行语,但“多巴胺”的“胺”经常被误读。2023年7月,话题“账与帐很多人分不清”冲上热搜,源于现实中许多网站和手机应用软件将“账号”误为“帐号”。“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无疑更有助于公众重视和纠正语文差错。

  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短视频成为语文差错的新泛滥区。黄安靖指出,短视频的差错大都很低级,如把“物业”误成“午业”,“给钱”误成“给前”,“喝水”误成“和谁”,“读书”误成“毒素”等。此类差错的大量出现,主要与视频制作者态度粗疏、缺乏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敬畏意识有关;也与播出平台缺乏监管、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把关机制有关。短视频差错泛滥成灾,应引起各界高度重视。类似“语文差错”虽没有选入“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榜单,但《咬文嚼字》编辑部也借机作了深刻解读,令读者受益匪浅。

  中国语言文字之美,美在字词,美在音韵,美在典故。在网络时代,公共媒体中任何一个小小的错字、别字,都可能在舆论大潮中对公众造成误解、误导。《咬文嚼字》坚持不懈“咬住差错不放松”,初心就是捍卫语言文字纯洁性,避免谬传引发社会歧义。显然,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各种报刊杂志、新闻媒体应作出表率,保持对语文差错零容忍,持之以恒“咬文嚼字”,给政府部门、其他公共媒体带个好头,这样就可大大减少语文差错。

  对广大民众来说,在社会生活交往中,也不能轻视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有人曾担忧地说,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早晚也会为人父母,很难想象一个满篇错别字的家长能正确引导孩子的语文学习。哪怕为了做合格家长,“咬文嚼字”也大有必要。当然,更期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以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为镜,给孩子们上好语文课。规范使用语言文字,需要全社会都有一颗敬畏之心、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共同守住我们的语言文明。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不可一笑置之

2024年01月05日 09:57   来源:东方网   付彪

  1月3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包括:“多巴胺”的“胺”误读为ān,“卡脖子”的“卡”误读为kǎ,“账号”误为“帐号”,“蹿红”误为“窜红”,“下军令”误为“下军令状”,误让岳飞自称“鹏举”,误称白居易修建“白堤”,“宇宙飞船”误为“航天飞机”,误称“支原体”为病毒,误把“土耳其”当成阿拉伯国家。(1月4日《天津日报》)

  《咬文嚼字》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美誉。自2006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至2023年已发布18次。《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表示,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是《咬文嚼字》向全社会开设“语文大讲堂”,以“集中纠错”的方式,向社会普及语言文字知识,以激发国人规范运用语言文字意识,提高社会语言文字运用水平。由此,我们对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不可一笑置之。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背后,是一份别样的年度社会热点档案。“这不是有意为之的结果,而是‘语文差错’年度盘点自然呈现的状态。”2023年,有许多语言文字问题引起各界热议。比如,色彩鲜艳的“多巴胺穿搭”成时尚潮流,“多巴胺”也引申出“快乐因子”的含义,成为流行语,但“多巴胺”的“胺”经常被误读。2023年7月,话题“账与帐很多人分不清”冲上热搜,源于现实中许多网站和手机应用软件将“账号”误为“帐号”。“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无疑更有助于公众重视和纠正语文差错。

  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短视频成为语文差错的新泛滥区。黄安靖指出,短视频的差错大都很低级,如把“物业”误成“午业”,“给钱”误成“给前”,“喝水”误成“和谁”,“读书”误成“毒素”等。此类差错的大量出现,主要与视频制作者态度粗疏、缺乏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敬畏意识有关;也与播出平台缺乏监管、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把关机制有关。短视频差错泛滥成灾,应引起各界高度重视。类似“语文差错”虽没有选入“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榜单,但《咬文嚼字》编辑部也借机作了深刻解读,令读者受益匪浅。

  中国语言文字之美,美在字词,美在音韵,美在典故。在网络时代,公共媒体中任何一个小小的错字、别字,都可能在舆论大潮中对公众造成误解、误导。《咬文嚼字》坚持不懈“咬住差错不放松”,初心就是捍卫语言文字纯洁性,避免谬传引发社会歧义。显然,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各种报刊杂志、新闻媒体应作出表率,保持对语文差错零容忍,持之以恒“咬文嚼字”,给政府部门、其他公共媒体带个好头,这样就可大大减少语文差错。

  对广大民众来说,在社会生活交往中,也不能轻视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有人曾担忧地说,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早晚也会为人父母,很难想象一个满篇错别字的家长能正确引导孩子的语文学习。哪怕为了做合格家长,“咬文嚼字”也大有必要。当然,更期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以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为镜,给孩子们上好语文课。规范使用语言文字,需要全社会都有一颗敬畏之心、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共同守住我们的语言文明。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