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我国的文化消费市场呈现出可观的发展潜力。多地演出市场人满为患、演唱会门票供不应求、户外音乐节人头攒动、“博物馆热”不断升温……文化消费成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丰富,文化消费全面升级。中央财政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项目,创新生产经营机制,为文化消费市场注入了新活力。从全国范围看,文化消费规模迅速扩大,从2012年到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由1262元增加到2084元,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从10.5%提升到10.7%。不少省份也纷纷出台相关举措,扎实推进文化消费。比如,北京市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浙江省借助数字化、智能化,壮大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数字文化产业类企业;等等。
一系列国家层面的政策也先后出台。《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有关政策明确指出,培育文体旅、文商旅等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通过完善消费惠民政策、鼓励举办文化消费促进活动、优化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等一项项措施的扎实落地,相关成本得以有效降低。文化消费这篇大文章切实做“活”了。
同时,一些明显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产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适应,产品供给不能满足民众差异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消费观念和文化消费水平依旧存异……可见,有必要从产业、企业、消费者等多个层面着手,壮大文化消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