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盒成本仅14.6元的淀粉丸,通过包装设计和虚假宣传,摇身一变成为“揭开863计划慢病奇方奥秘”的“863复活丹”,然后以1000元至6980元不等的高价兜售,受害人多为老年人——据1月1日央视网报道,近日,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人民法院依法对由景德镇市公安机关侦办的7·1保健品诈骗案件进行判决。
据市场监管部门检测,该产品主要成分为淀粉,其外包装和说明书显示其是压片糖果,属于普通食品,既非药品也非保健品。不法分子宣称其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属于消费欺诈行为,且情节严重、金额巨大,构成犯罪。眼下,相关犯罪嫌疑人分获3年至15年不等有期徒刑,这起涉及全国25个省、206家经销商的养老诈骗案宣告终结。
个案之外,我们更应追问:并不高明的骗术何以让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我们身边究竟还有多少“复活丹”在坑老欺老?
复盘这起案件,我们发现,首先,对虚假宣传的惩治要强化。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即便是正规保健品,也不具备疾病预防、治疗的作用。而不法分子通过虚假宣传,将普通食品包装成“灵丹妙药”。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执法力度,严惩虚假宣传行为,有力规范市场秩序。
其次,要强化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据公安部门调查,“863复活丹”经销商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参与电视购物的老年人的信息,并在研究其病史、身体状况及个人需求等情况后,开展精准营销。可见,保护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必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斩断泄露和倒卖个人信息的黑色利益链,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