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换工资”是画饼充饥

2024-01-03 07:42 来源:法治日报

  “积分换工资”是画饼充饥 

  近日,据媒体报道,江苏一公司采用积分制工资方案,每日授予员工100积分,每3000积分折算一月度工资,且用积分兑换工资还有一定条件。公司负责人称,公司用积分计算工作量,员工来公司工作的前4个月是发积分不发工资,等到融资到位之后就补发工资。随后,当地劳动监察部门介入调查,已督促其进行整改。 

  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涉事公司以积分计算工作量,使得本该正常发放的工资,反而成了员工需要努力兑换的“奖品”,这无异于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此举不仅严重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且涉嫌违法,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毫无益处。在给员工发放工资的问题上,广大用人单位必须明白,画饼充不了饥、望梅止不了渴,“积分换工资”这类奇葩创意毫无生存空间,唯有多劳多得、赏罚分明的制度才能真正激励员工积极向上。 (梁璐)   

  莫让保健品诈骗坑老欺老 

  近日,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了一起保健品诈骗案件。违法人员将每盒成本仅为14.6元的淀粉丸,通过包装设计和虚假宣传,美其名曰“863复活丹”,然后以1000元至6980元不等的高价进行兜售,受害人多为老年人。最终,法院根据具体情节,对相关人员分别判处3年至15年不等有期徒刑。 

  打着“863计划”的旗号,冠以“复活丹”的噱头,不法分子通过虚假宣传以及精准营销,出售针对老年人慢性病的“灵丹妙药”,对重视养生的老年人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但要知道,即便是正规保健品,也不具备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更何况只是普通食品。这里需要我们追问和反思的是,并不高明的骗术何以导致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在我们身边究竟还有多少“复活丹”在坑老欺老?随着老年人消费能力和保健意识的提高,我国保健品行业一直保持稳步增长,这也被一些不法分子视为“捞钱”的机会。对此,有关部门和全社会要高度重视,坚决遏制假借保健品之名行诈骗坑老之实的行为,切实保护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张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积分换工资”是画饼充饥

2024年01月03日 07:42   来源:法治日报   

  “积分换工资”是画饼充饥 

  近日,据媒体报道,江苏一公司采用积分制工资方案,每日授予员工100积分,每3000积分折算一月度工资,且用积分兑换工资还有一定条件。公司负责人称,公司用积分计算工作量,员工来公司工作的前4个月是发积分不发工资,等到融资到位之后就补发工资。随后,当地劳动监察部门介入调查,已督促其进行整改。 

  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涉事公司以积分计算工作量,使得本该正常发放的工资,反而成了员工需要努力兑换的“奖品”,这无异于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此举不仅严重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且涉嫌违法,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毫无益处。在给员工发放工资的问题上,广大用人单位必须明白,画饼充不了饥、望梅止不了渴,“积分换工资”这类奇葩创意毫无生存空间,唯有多劳多得、赏罚分明的制度才能真正激励员工积极向上。 (梁璐)   

  莫让保健品诈骗坑老欺老 

  近日,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了一起保健品诈骗案件。违法人员将每盒成本仅为14.6元的淀粉丸,通过包装设计和虚假宣传,美其名曰“863复活丹”,然后以1000元至6980元不等的高价进行兜售,受害人多为老年人。最终,法院根据具体情节,对相关人员分别判处3年至15年不等有期徒刑。 

  打着“863计划”的旗号,冠以“复活丹”的噱头,不法分子通过虚假宣传以及精准营销,出售针对老年人慢性病的“灵丹妙药”,对重视养生的老年人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但要知道,即便是正规保健品,也不具备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更何况只是普通食品。这里需要我们追问和反思的是,并不高明的骗术何以导致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在我们身边究竟还有多少“复活丹”在坑老欺老?随着老年人消费能力和保健意识的提高,我国保健品行业一直保持稳步增长,这也被一些不法分子视为“捞钱”的机会。对此,有关部门和全社会要高度重视,坚决遏制假借保健品之名行诈骗坑老之实的行为,切实保护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张涛)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