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这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随着在经济结构中非农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和人口向城市集中,形成了“城中村”这一特殊现象,有些“城中村”已经嵌入城市之中。“城中村”的形成,其经济因素是城市快速扩展过程中,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也在自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演进。“城中村”对城市而言,除了居住功能,还集聚了相当多的物流、仓储功能。
“城中村”的存在,缓解了城市高速发展中居住生活空间不足的矛盾,但也带来不少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缺,居住环境较差,建筑物安全隐患多,社会管理比较薄弱。由此形成了“城中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与周边城市地区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很大落差。“城中村”是城市自身内部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尤其在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表现更为突出。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就是要解决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改造“城中村”,应基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来谋划。“城中村”是由城市产业发展而自由产生的,是与特定条件下城市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供应相适应的,不同的城市存在差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城市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决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必然引起劳动力供应结构的调整。
改造“城中村”,必须与劳动力供应结构调整相结合。不能主观臆想地在“城中村”安排一个什么产业,简单地把“城中村”改造成一个“开发区”。就业问题不能就“城中村”论“城中村”,“城中村”的劳动力是整个城市的劳动力供应源,不能简单地把“城中村”的居住人口安排成“就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