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永远是最大依靠——学习习近平主席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

2024-01-02 07:0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在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深刻总结过去一年取得的重大发展成就,向伟大的中国人民致敬。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华民族5000多年砥砺前行,是中国人民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多少闯关夺隘、多少无畏探索,亿万人民尽锐出战,以澎湃伟力推动发展实践,让“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无数人的芳华,汇成了新时代的精彩。从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上勇创佳绩的体育健儿,到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再到各行各业挥洒汗水的人们……那些直面挑战、攻坚克难、风雨无阻的身影,深深印刻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业之中。

  “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对于人民政党、人民共和国而言,“人民”是最根本的立场。推开2024年的大门,中国正在经历着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新的风险挑战,解决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有风有雨是常态。越是乱云飞渡、风吹浪打,越要凝心聚力、群策群力。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无论是不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是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都需要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把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汇聚到一系列既定的目标任务上,就能在应对挑战中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不断描绘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

  催征的号角已经吹响。拥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这是我们不断前行最坚实的支撑,这是我们走向复兴最深厚的根基。(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评论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民永远是最大依靠——学习习近平主席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

2024年01月02日 07:0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在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深刻总结过去一年取得的重大发展成就,向伟大的中国人民致敬。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华民族5000多年砥砺前行,是中国人民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多少闯关夺隘、多少无畏探索,亿万人民尽锐出战,以澎湃伟力推动发展实践,让“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无数人的芳华,汇成了新时代的精彩。从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上勇创佳绩的体育健儿,到辛勤劳作的农民、埋头苦干的工人、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再到各行各业挥洒汗水的人们……那些直面挑战、攻坚克难、风雨无阻的身影,深深印刻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业之中。

  “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对于人民政党、人民共和国而言,“人民”是最根本的立场。推开2024年的大门,中国正在经历着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新的风险挑战,解决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有风有雨是常态。越是乱云飞渡、风吹浪打,越要凝心聚力、群策群力。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无论是不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是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都需要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把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汇聚到一系列既定的目标任务上,就能在应对挑战中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不断描绘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丽图景。

  催征的号角已经吹响。拥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这是我们不断前行最坚实的支撑,这是我们走向复兴最深厚的根基。(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