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女生例假后写遗书,全面性教育刻不容缓

2023-12-28 07:07 来源:红网

  12月27日,新京报微信视频号发布了一个名为“山区女生来例假后写了遗书”的视频,内容是一位山区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讲到了一个留守小女孩第一次来了例假之后,看到自己流血了,担心是自己得了大病,就写了遗书。此内容一出,引起了网友广泛关注。有的网友分享自己第一次来例假的经历,有的则是对月经等内容进行了简单科普,还有人呼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性教育。

  在我国,大部分人一提起“性”,可能就会直接联想到生殖器官,由此产生了许多误区。因此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普遍缺乏科学的性教育。家长“谈性色变”,对相关话题闭口不言。学校只顾教授书本知识,对其他方面大都视若罔闻。造成了许多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儿童对于自己身体出现的变化和生理问题产生恐惧的情绪,不敢且不知如何面对。随着年龄增长,这些缺乏性教育的孩子们可能无法正确认识家庭暴力、性别不平等、意外怀孕等问题,给自身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所谓性教育,全称为"全面性教育",是联合国倡导在世界许多国家实施的性教育理念。简单来说,性教育是一种以课程为基础的教学过程,涵盖了性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方面的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少年儿童能以一种科学的态度认识性,培养出正确的性观念,并能够在可能面临侵害的时候保护自己。

  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的文件中,明确指出“适龄儿童要普遍接受性教育”。所以,全面性教育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大事。家庭层面,每位父母都要有意识地学习性知识,并及时地向孩子进行科学普及。学校层面,性教育应当进入到课程设置中,并且学校应当对教师开展专业培训。

  性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传递生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人树立科学和积极的性价值观。科学的性价值观让人能够客观看待各种生理现象,积极的性价值观能够让人勇于面对和解决各种生理问题。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不仅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对于两性关系的认识,更能让他们理解生命,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山区女生例假后写遗书,全面性教育刻不容缓

2023年12月28日 07:07   来源:红网   王皓华

  12月27日,新京报微信视频号发布了一个名为“山区女生来例假后写了遗书”的视频,内容是一位山区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讲到了一个留守小女孩第一次来了例假之后,看到自己流血了,担心是自己得了大病,就写了遗书。此内容一出,引起了网友广泛关注。有的网友分享自己第一次来例假的经历,有的则是对月经等内容进行了简单科普,还有人呼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性教育。

  在我国,大部分人一提起“性”,可能就会直接联想到生殖器官,由此产生了许多误区。因此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普遍缺乏科学的性教育。家长“谈性色变”,对相关话题闭口不言。学校只顾教授书本知识,对其他方面大都视若罔闻。造成了许多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儿童对于自己身体出现的变化和生理问题产生恐惧的情绪,不敢且不知如何面对。随着年龄增长,这些缺乏性教育的孩子们可能无法正确认识家庭暴力、性别不平等、意外怀孕等问题,给自身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所谓性教育,全称为"全面性教育",是联合国倡导在世界许多国家实施的性教育理念。简单来说,性教育是一种以课程为基础的教学过程,涵盖了性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方面的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少年儿童能以一种科学的态度认识性,培养出正确的性观念,并能够在可能面临侵害的时候保护自己。

  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的文件中,明确指出“适龄儿童要普遍接受性教育”。所以,全面性教育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大事。家庭层面,每位父母都要有意识地学习性知识,并及时地向孩子进行科学普及。学校层面,性教育应当进入到课程设置中,并且学校应当对教师开展专业培训。

  性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传递生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人树立科学和积极的性价值观。科学的性价值观让人能够客观看待各种生理现象,积极的性价值观能够让人勇于面对和解决各种生理问题。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不仅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对于两性关系的认识,更能让他们理解生命,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