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在“浙”里看见美丽乡村

2023年12月27日 1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处处山水诗,村村写意画。”互联网上,浙江的农村自带流量。看到完善的基础设施、整齐美观的民居、惬意的生活环境,不少人感叹,“这才是向往的田园生活!”浙江的农村为何令人惊艳?日前,“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调研采访团走进浙江温州、台州等地的乡村,一探究竟。

温州市鹿城区山福镇驿头驿阳村掠影(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台州市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掠影(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其实,浙江很多农村地区也不是天生的“绿富美”。20年前,温州市鹿城区山福镇驿头驿阳村还很穷,为了谋生,不少村民到国外去闯荡;温州市洞头区东岙村也只是个小渔村,村里没有其他产业,村民只能以打鱼为生;台州市天台县赤城街道塔后村,村里一穷二白,村子一文不名;而台州市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更是穷得叮当响,家家户户打石板,很多村民不幸患上了矽肺病。

  温州市洞头区东岙村一隅。村子地处海边,为了防洪抗台,村民们曾用石头砌房,房子之间也挨得很近,所以当地有“路像裤腰带,瓦片石头盖”的说法。(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台州市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内的雕塑,展示了过去村民打石板的情景。(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俗话说,穷则思变。2003年6月,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自此之后,从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到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再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一项项措施下,浙江万千乡村完成美丽蝶变,展开了一幅幅村容整洁、创业增收、乡风文明、宜居宜业的壮美画卷。

  台州市天台县赤城街道塔后村一隅,一眼望去,白墙黛瓦,一排排整齐的民宿沿街伫立,几乎家家户户门前有树有花。(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温州市洞头区东岙村沙滩一隅(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如今,驿头驿阳村改善了基础设施,开设了5G云诊室,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看病拿药;东岙村修复沙滩,摇身变为“网红村”,让碧海蓝天也成为金山银山;塔后村美化环境后,打起了康养牌,并借音乐节等活动“出圈”,吸引不少年轻人返乡;后岸村则从“卖资源”走向了“卖风景”,在体育产业的带动下,探索出一条共富新路径。

  温州市鹿城区山福镇驿头驿阳村的5G云诊室,村民在这里刷医保卡后,可以测量血压、心跳、脉搏等常规数据,还可以远程视频问诊,自助到药柜里取拿常用药品。(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之江大地成为现实。2002年的浙江,仅有约4000个村庄环境较好,其余3万多个村庄的环境普遍较差。而截至2022年底,浙江全省已有90%以上的村庄达到了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环境变美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2022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0133元)高17432元。

台州市天台县赤城街道塔后村的音乐舞台(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12月17日,台州市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的体育馆内,不少人正在打门球。(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步履不停,未来已来。据了解,在深化“千万工程”、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浙江省已大力开展未来乡村建设工作。未来乡村建设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方向,到2025年,浙江省计划建设1000个以上的未来乡村。(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 年巍 王岩)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在“浙”里看见美丽乡村

2023-12-27 1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处处山水诗,村村写意画。”互联网上,浙江的农村自带流量。看到完善的基础设施、整齐美观的民居、惬意的生活环境,不少人感叹,“这才是向往的田园生活!”浙江的农村为何令人惊艳?日前,“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调研采访团走进浙江温州、台州等地的乡村,一探究竟。

温州市鹿城区山福镇驿头驿阳村掠影(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台州市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掠影(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其实,浙江很多农村地区也不是天生的“绿富美”。20年前,温州市鹿城区山福镇驿头驿阳村还很穷,为了谋生,不少村民到国外去闯荡;温州市洞头区东岙村也只是个小渔村,村里没有其他产业,村民只能以打鱼为生;台州市天台县赤城街道塔后村,村里一穷二白,村子一文不名;而台州市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更是穷得叮当响,家家户户打石板,很多村民不幸患上了矽肺病。

  温州市洞头区东岙村一隅。村子地处海边,为了防洪抗台,村民们曾用石头砌房,房子之间也挨得很近,所以当地有“路像裤腰带,瓦片石头盖”的说法。(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台州市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内的雕塑,展示了过去村民打石板的情景。(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俗话说,穷则思变。2003年6月,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自此之后,从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到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再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一项项措施下,浙江万千乡村完成美丽蝶变,展开了一幅幅村容整洁、创业增收、乡风文明、宜居宜业的壮美画卷。

  台州市天台县赤城街道塔后村一隅,一眼望去,白墙黛瓦,一排排整齐的民宿沿街伫立,几乎家家户户门前有树有花。(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温州市洞头区东岙村沙滩一隅(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如今,驿头驿阳村改善了基础设施,开设了5G云诊室,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看病拿药;东岙村修复沙滩,摇身变为“网红村”,让碧海蓝天也成为金山银山;塔后村美化环境后,打起了康养牌,并借音乐节等活动“出圈”,吸引不少年轻人返乡;后岸村则从“卖资源”走向了“卖风景”,在体育产业的带动下,探索出一条共富新路径。

  温州市鹿城区山福镇驿头驿阳村的5G云诊室,村民在这里刷医保卡后,可以测量血压、心跳、脉搏等常规数据,还可以远程视频问诊,自助到药柜里取拿常用药品。(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之江大地成为现实。2002年的浙江,仅有约4000个村庄环境较好,其余3万多个村庄的环境普遍较差。而截至2022年底,浙江全省已有90%以上的村庄达到了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环境变美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2022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0133元)高17432元。

台州市天台县赤城街道塔后村的音乐舞台(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12月17日,台州市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的体育馆内,不少人正在打门球。(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步履不停,未来已来。据了解,在深化“千万工程”、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浙江省已大力开展未来乡村建设工作。未来乡村建设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方向,到2025年,浙江省计划建设1000个以上的未来乡村。(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 年巍 王岩)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