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零食“公摊面积”冲上热搜,零食包装问题再度引发热议。购买零食的时候,看似三等份的饼干,打开盒子发现中间凹进去一块;一片分装海苔里垫有大包干燥剂;箱装牛奶仅有5小盒,剩余两倍空间用纸板填充;种种方式只为了让商品显得更“有料”。网友吐槽称,“这样的包装会误导消费选择,感觉受到了明显的欺骗和糊弄。”(12月25日《中国新闻周刊)
消费者买了一大袋零食,打开却发现零食太少、空间太大,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也被网友戏称为零食的“公摊面积”过大。显然,食品厂商如此操作,就是为了多赚钱,在同样的包装体积下,剩余空间越大,厂商的成本就越低,利润也就更高些。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讲,替没用的空间埋单,太不划算了,白白花了冤枉钱,心里特不舒服,有被“奸商坑了”的感觉。
零食的“公摊面积”过大,本质上属于“过度包装”,依靠华而不实的包装诱惑消费者。按照“新国标”,食品包装不应超过三层;非接触食品的包装成本不超过产品销售的20%;以一件净含量大于50ML/g的食品为例,其空隙率不得超过30%。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以及混装要求有一项不符合规定,即判定为“过度包装”。而厂商故意在包装上玩弄伎俩,利用包装空隙比率大的障眼法,凸显零食更“有料”,藉此卖出更高的溢价。
零食“过度包装”不仅浪费资源,增加废弃物、污染环境,还涉嫌虚假宣传、缺斤少两,利用包装误导消费者,侵害消费者权益。而且,此类外表花里胡哨的零食,主要就是依靠包装吸引消费者,“大而无当”的体积,容易令消费者产生歧义,在挑选同类商品时,往往会被此类包装误导,以为其份量更多,结果做出了错误选择,可实际上多花了钱,却没买到真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