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零食的时候,看似三等份的饼干,打开盒子发现中间凹进去一块;一片分装海苔里垫有大包干燥剂;箱装牛奶仅有5小盒,剩余两倍空间用纸板填充;种种方式只为了让商品显得更“有料”,而这也被网友吐槽是“公摊面积”。(12月23日 中国新闻周刊)
零食过度包装的现象被网友戏称为零食“公摊面积”,对于零食“公摊面积”越来越大的现象,网友纷纷表示,“感觉我买的是包装”“这不算虚假宣传吗”“贵都贵在包装上了”……由此可以看出网友对这种行为并不买单。但不只是零食,日常生活中很多食品都有着类似状况。虽然食品需要包装,但是过度包装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真材实料才是商家经营之道。
首先,食品类厂商之所以在包装上“下功夫”,无非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自身所得利润。但是依靠“增加公摊面积”过度包装来降低成本,无异于饮鸩止渴,根本就是在远离消费者。这也被网友评为“缺乏诚意的营销套路”,如此作为也是在降低自身的美誉度,属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次,过度包装所带来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正如有网友吐槽“买的零食一般都给垃圾箱吃了”,一方面,过度包装不仅浪费资源,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毕竟大多零食包装材料都是由塑料构成的,过度包装会产生大量回收难、降解难的包装材料。另一方面,过度包装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挑战。《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当消费者因看似分量满满且十分精美的包装购买产品,却发现实际容量和预期相差过大时,商家的过度包装便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