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前段时间印发的《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强调完善专利转化运用服务链条;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长、环节多,对方方面面均有涉及。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高等院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如何有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催生新引擎、激发新动能、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关键一步。高校具有学科齐全、融合交叉、人才汇聚、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整体优势,发挥着创新源头的作用,是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重要的成果供给方。但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这表明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方面仍存在较大挑战。
打通转化关键堵点,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产学研合作,消除创新机制、人才、平台等方面的阻碍,让更多创新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找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优解。
高校应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前瞻性研究。瞄准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努力取得更多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可通过建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方式,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和资源,提高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设立跨学科研究项目等方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鼓励不同学科之间交流合作,产生更多创新思想和成果。高校还应支持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如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合作交流,共同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