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共生共荣 西溪且留下(组图)

2023年12月21日 11: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千年之前,宋高宗赵构看见西溪美景,赞叹道:“西溪且留下。”那么今天,西溪留下了什么呢?日前,“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调研采访团走进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寻找答案。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隅,绿意盎然、水波荡漾。(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隅,房屋依水而建,与岸边树木相映成趣。(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晴西溪,不如雨西溪”。12月18日,寒潮南下,杭州城气温骤降,细雨之中,西溪“冷、野、淡、雅”的格调显现得淋漓尽致,如同一块耀眼的翡翠。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过度开发建设,这里曾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污染严重。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掠影(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掠影(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2003年9月,杭州市启动实施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20年来,西溪湿地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做好“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四篇文章,终于,水清浅,鱼潜底,悠悠鸟鸣来。至2022年底,与2005年所录数据相比,西溪湿地维管束植物新增了518种,昆虫增加了434种,鸟类增加了134种,这里已成为飞鸟、鱼类、昆虫和草木的天堂。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隅,远远望去,一只白鹭正伫立岸边。(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天,西溪湿地还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举办了“花朝节”“龙舟节”“火柿节”等独具特色的活动,让市民游客深度了解湿地的绿色之美。据了解,自2005年开园以来,西溪湿地已累计服务游客550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24亿元。城市、人民、湿地共生共荣,让人们再叹“西溪且留下”。(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 年巍 王岩)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共生共荣 西溪且留下(组图)

2023-12-21 11: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千年之前,宋高宗赵构看见西溪美景,赞叹道:“西溪且留下。”那么今天,西溪留下了什么呢?日前,“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调研采访团走进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寻找答案。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隅,绿意盎然、水波荡漾。(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隅,房屋依水而建,与岸边树木相映成趣。(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晴西溪,不如雨西溪”。12月18日,寒潮南下,杭州城气温骤降,细雨之中,西溪“冷、野、淡、雅”的格调显现得淋漓尽致,如同一块耀眼的翡翠。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过度开发建设,这里曾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污染严重。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掠影(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掠影(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2003年9月,杭州市启动实施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20年来,西溪湿地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做好“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四篇文章,终于,水清浅,鱼潜底,悠悠鸟鸣来。至2022年底,与2005年所录数据相比,西溪湿地维管束植物新增了518种,昆虫增加了434种,鸟类增加了134种,这里已成为飞鸟、鱼类、昆虫和草木的天堂。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隅,远远望去,一只白鹭正伫立岸边。(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天,西溪湿地还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举办了“花朝节”“龙舟节”“火柿节”等独具特色的活动,让市民游客深度了解湿地的绿色之美。据了解,自2005年开园以来,西溪湿地已累计服务游客550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24亿元。城市、人民、湿地共生共荣,让人们再叹“西溪且留下”。(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 年巍 王岩)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