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伟力和制度威力

2023-12-21 08:08 来源:人民网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抗御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景,又一次看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灾情就是命令。“天使白”“橄榄绿”“火焰蓝”“志愿红”闻令而动,一齐上阵。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向甘肃、青海两省预拨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2亿元。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共出动1440名消防救援人员赶赴灾区救援。国家卫健委紧急调派国家级专家赶赴甘肃,组织临近甘肃省的3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尽快赴灾区支援。

  各方救援力量闻令而动、紧急驰援,在危急关头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折射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携手开展抢险救灾,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为受灾地区解燃眉之急,为受灾群众点燃了希望之灯。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把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必能不断凝聚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共克时艰的力量所在。地震发生后,蓝天救援队、方舟救援队等多支民间救援队伍星夜驰援冒寒抢险,各慈善机构、企业等第一时间捐款捐物。全社会把关注目光投向震区,把救援物质和温情关怀传递到震区群众那里,所有爱心与善行汇聚起来就是战胜灾难的强大洪流。

  与时间赛跑,就是为生命接力。抗震救灾既需要打好生命救援战,同时也要打好后勤保障战。受灾地区面向社会接收捐赠的公告显示,目前灾区急缺棉帐篷、棉被、棉衣、棉鞋、活动板房、电热毯、折叠床、火炉、药品等物资。激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伟力和制度威力,克服一切困难,调动一切力量,尽快组织调拨抢险救援物资和生活医疗急需品,才能完成好抗震救灾这项重大任务,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天灾无情人有情,风雨多经志弥坚。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不惧艰险、不畏苦难的英雄气概,自古就有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奋斗精神。这种熔铸进我们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正是战胜地震、冰雪、暴雨等风险挑战的精神支撑。灾难不能让我们屈服,我们也终将战胜灾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激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伟力和制度威力

2023年12月21日 08:08   来源:人民网   鲁 阳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抗御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景,又一次看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灾情就是命令。“天使白”“橄榄绿”“火焰蓝”“志愿红”闻令而动,一齐上阵。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向甘肃、青海两省预拨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2亿元。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共出动1440名消防救援人员赶赴灾区救援。国家卫健委紧急调派国家级专家赶赴甘肃,组织临近甘肃省的3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尽快赴灾区支援。

  各方救援力量闻令而动、紧急驰援,在危急关头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折射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携手开展抢险救灾,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为受灾地区解燃眉之急,为受灾群众点燃了希望之灯。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把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必能不断凝聚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共克时艰的力量所在。地震发生后,蓝天救援队、方舟救援队等多支民间救援队伍星夜驰援冒寒抢险,各慈善机构、企业等第一时间捐款捐物。全社会把关注目光投向震区,把救援物质和温情关怀传递到震区群众那里,所有爱心与善行汇聚起来就是战胜灾难的强大洪流。

  与时间赛跑,就是为生命接力。抗震救灾既需要打好生命救援战,同时也要打好后勤保障战。受灾地区面向社会接收捐赠的公告显示,目前灾区急缺棉帐篷、棉被、棉衣、棉鞋、活动板房、电热毯、折叠床、火炉、药品等物资。激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伟力和制度威力,克服一切困难,调动一切力量,尽快组织调拨抢险救援物资和生活医疗急需品,才能完成好抗震救灾这项重大任务,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天灾无情人有情,风雨多经志弥坚。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不惧艰险、不畏苦难的英雄气概,自古就有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奋斗精神。这种熔铸进我们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正是战胜地震、冰雪、暴雨等风险挑战的精神支撑。灾难不能让我们屈服,我们也终将战胜灾难。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