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当前,民营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状况正在得到改善。11月以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等主要银行已向非国有房企投放房地产开发贷款300多亿元,其中近两周投放140多亿元。
房地产金融重在“一视同仁”。这不仅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必然要求,也是促发展、化风险的必要保障。一方面,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房地产风险具有极强的关联性、传染性,民营房企的健康发展能够为稳市场、稳民生、稳预期提供有益保障。
但从实际操作层面看,房地产金融也难在“一视同仁”。提到民营房地产企业融资难,人们通常将其归因于企业的自身风险。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也要看到,部分金融机构存在重国企、轻民企倾向。信贷资源不均衡的主因是收益风险匹配不平衡。相较于国企,民企的贷前调查更加繁琐,金融机构不仅较难获取企业的信用信息,也较难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因此,若无硬性考核要求,金融机构鲜有积极性去做那些该做但却费时费力还可能出风险的事。
正因为存在以上倾向,金融资源配置也容易出现扎堆、低效问题。另外,即便同为民营企业,金融资源配置也较难做到“一视同仁”。当一家民企的规模、知名度上去了,金融资源也就扎堆聚来了,正所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极易造成信贷资源的浪费,也让那些资质良好的中小企业或者有潜力、有前景但暂遇困难的企业难以获得信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