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党别再碰瓷“这届年轻人”了

2023-12-08 07:06 来源:北京日报

  “这届年轻人开始整顿份子钱了”“这届年轻人断亲已成常态”“这届年轻人下班后热衷于做副业”……打开手机推送,你会发现这届年轻人很忙,出现在各种“对抗传统”的生活方式里。纵观这些文章,套路基本雷同,即“一个网络话题+几个化名案例+一个吸睛结论”。稍微想想,这些故事真实吗?样本量撑得住结论吗?显而易见,噱头大于实质,不过是碰瓷年轻人的标题党罢了。

  说到标题党,我们并不陌生。“跪求体”“哭晕体”“吓尿体”“震惊体”“绝密体”等流行一时又沦为笑柄,近些年又持续“推陈出新”。之所以绵绵不绝,归根结底是一个“利”字。阅读量影响着广告主的投放决策,关乎着媒体的现实收益。为了真金白银,一些人将职业素养抛之脑后,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今天,受众注意力愈发成为稀缺资源,一些机构媒体也钻进流量机制,在内部搞起了流量锦标赛,“下不保底”的零薪压力与“上不封顶”的高薪诱惑,让一些编辑记者开始放飞。

  短期来看,一个个“10万+”确实亮眼,但着眼长远,流量狂欢无异于饮鸩止渴。一惊一乍、言过其实,透支的是媒体的公信力与记者的美誉度。当大V放言“敲晕”报考新闻系的孩子,甚至赢得广泛共鸣时,媒体人也应当有所触动。流量没有原罪,问题在于,获取流量的方式有很多,将其狭隘地理解为大搞标题党,不仅透露着自身的浅薄,也是对受众智识和审美的侮辱。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受众对于品质内容的需求都在,对于思想共鸣的渴望都在。在坚持职业操守的基础上,让表达更加生动、通俗,让观点更加简明扼要、直击要害,这才是流量思维的正确践行方式。

  消灭标题党等乱象,在于内容生产者的自律,更在于指挥棒的校正。很多时候,曲高难免和寡,那么在考核内容生产工作时,除了流量数据,是不是也应当考虑具体稿件的引导力、公信力?平台也决不是一个中性甚至“隐身”的角色,而是确保内容产品有序传播、助推优质内容呈现的责任人。当各方重新将专业素养与职业规范奉为圭臬,标题党的路自会越走越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标题党别再碰瓷“这届年轻人”了

2023年12月08日 07:06   来源:北京日报   崔文佳

  “这届年轻人开始整顿份子钱了”“这届年轻人断亲已成常态”“这届年轻人下班后热衷于做副业”……打开手机推送,你会发现这届年轻人很忙,出现在各种“对抗传统”的生活方式里。纵观这些文章,套路基本雷同,即“一个网络话题+几个化名案例+一个吸睛结论”。稍微想想,这些故事真实吗?样本量撑得住结论吗?显而易见,噱头大于实质,不过是碰瓷年轻人的标题党罢了。

  说到标题党,我们并不陌生。“跪求体”“哭晕体”“吓尿体”“震惊体”“绝密体”等流行一时又沦为笑柄,近些年又持续“推陈出新”。之所以绵绵不绝,归根结底是一个“利”字。阅读量影响着广告主的投放决策,关乎着媒体的现实收益。为了真金白银,一些人将职业素养抛之脑后,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今天,受众注意力愈发成为稀缺资源,一些机构媒体也钻进流量机制,在内部搞起了流量锦标赛,“下不保底”的零薪压力与“上不封顶”的高薪诱惑,让一些编辑记者开始放飞。

  短期来看,一个个“10万+”确实亮眼,但着眼长远,流量狂欢无异于饮鸩止渴。一惊一乍、言过其实,透支的是媒体的公信力与记者的美誉度。当大V放言“敲晕”报考新闻系的孩子,甚至赢得广泛共鸣时,媒体人也应当有所触动。流量没有原罪,问题在于,获取流量的方式有很多,将其狭隘地理解为大搞标题党,不仅透露着自身的浅薄,也是对受众智识和审美的侮辱。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受众对于品质内容的需求都在,对于思想共鸣的渴望都在。在坚持职业操守的基础上,让表达更加生动、通俗,让观点更加简明扼要、直击要害,这才是流量思维的正确践行方式。

  消灭标题党等乱象,在于内容生产者的自律,更在于指挥棒的校正。很多时候,曲高难免和寡,那么在考核内容生产工作时,除了流量数据,是不是也应当考虑具体稿件的引导力、公信力?平台也决不是一个中性甚至“隐身”的角色,而是确保内容产品有序传播、助推优质内容呈现的责任人。当各方重新将专业素养与职业规范奉为圭臬,标题党的路自会越走越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