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打细算的“紧日子“换来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2020年06月01日 13: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这既是承诺,更是对全体党员干部发出的动员令。近年来,“过紧日子”屡屡被提及。今年,受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政府“过紧日子”势在必行。“过紧日子”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

  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面对减收增支压力,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成为必然选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本来就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这个特殊时期突出强调,更加凸显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比如,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中央本级支出下降0.2%,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地方财政要继续压减“三公”经费,严控会议差旅、咨询培训、论坛展会等经费。【详细

  政府过紧日子和百姓过紧日子,不是一回事。百姓过紧日子,是应对经济不确定性的一种选择,这样才能留有余地,不至于手忙脚乱。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意味着工作和收入可能不稳定,如果还像以往那样大手大脚,一旦遇上什么急事,难免慌里慌张。这也是我们应对变化的一种正常心理。【详细

  “外化于行”是刚性要求

  把“过紧日子”的实践外化于行也是刚性要求。面对今年的特殊形势和压力,党员干部要有谋发展的科学思路,做好“当家人”,摸清家底、心中有数,不“熬日子”,不“守摊子”,提升“当家”的能力素质和专业水平,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坚决兜牢基本民生的底线,努力办好群众关切的事情,进一步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详细

  政府过紧日子,是要动真格的。一方面要从预算入手,该砍掉的三公经费、非刚性支出,就要砍掉。能不开的会就不开,能不办的展就不办,能减少的公务费用要减少,这些在编制预算的时候,就要有一个指标,要从比例上、数字上看得到真正的压缩。另一方面要从经费列支入手,省下来的钱要不折不扣落实到社会民生领域,用在百姓身上,而不是沉淀在财政账户里,更不能层层截留,最后还是消耗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详细

  确保把钱用在“刀刃上”

  理财之道,不仅要勤俭节约,还要善于精打细算、提高效率。对于这些宝贵的资金,要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绩效管理,切实提质增效,把每一笔钱都用在紧要处、刀刃上,花出最大的效果。特别是要把“六保”放在突出位置,将今年扩大财政赤字、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等增加的财政资金,全部用到市县基层,为稳就业保民生提供支撑。【详细

  政府过紧日子,就要对自己苛刻一点,对百姓大方一点。不仅节约出来的钱要用于改善民生,还要千方百计增加支持经济和社会的资金。如这次新增的1万亿财政赤字和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将全部转给地方,直达市县基层,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等方面。政府对自己狠一点,才能让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强化危机意识,迎难而上,从而化危为机,走出疫情阴影。【详细

  微言大义:

  @秀一秀: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天天:坚决把该压的压下来,该减的减下去。

  @英子:把更多资源调整给社会民生,更好地保障民生。

  @华天来了:“万亿元级”的资金安排,容不得“大手大脚”,绝对不能浪费。

  @小金子:政府节省开支、过紧日子,社会民生开支就会有更多腾挪空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每一笔钱是否换来了企业和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真切感受就是导向和衡量标准。只要中央和地方共下“一盘棋”,让政府“过紧日子”成为科学理财的常态,财政治理水平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更好护航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精打细算的“紧日子”就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

精打细算的“紧日子“换来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2020-06-01 13: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