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外贸基本盘,是落实“六稳”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全球贸易秩序、稳定世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对外贸进出口造成一定冲击,但我国外贸发展的韧性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也很强,疫情对进出口的影响是暂时和阶段性的。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外贸企业复工复产步伐加快,外贸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2月23日,“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连云港)项目复工后的施工现场。(图片来源:东方IC)
全力维护供应链稳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层面和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做好龙头外贸企业复工复产的保障工作,抓好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推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复工复产,全力以赴保市场、保份额、保订单,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目前从地方外贸企业总体复工情况看,山东、安徽、辽宁等8省份外贸企业复工率超过80%。从重点外贸企业复工情况看,浙江、江苏、上海等19省份复工率达到或接近100%。据统计,截止3月30日,全国75.6%的重点外贸企业复产率超过70%,这一数字比上周又提升了4.2个百分点。
全力保障供应链通畅,需要进一步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政策,推进物流通道恢复,确保企业复工复产需要的原料和物资得到快速补给;支持出口重点企业尽快复工复产;简化通关手续,降低港口、检验检疫等环节收费,推出更多外汇便利化业务;鼓励各地促增量、稳存量并举,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此外,还要继续加大外贸企业金融供给,畅通绿色通道,减费让利,优化线上跨境金融服务,综合施策为外贸企业纾困解难,全力支持外贸企业渡过难关。
2月20日11时,满载俄罗斯优质亚麻籽的中欧班列驶入内蒙古乌兰察布七苏木物流园区。这是到达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首列亚麻籽中欧班列,也是春节以后第一列由俄罗斯返程的中欧班列。(图片来源:东方IC)
注重多元化市场开拓
疫情初期,国外市场需求没有受到较大冲击。但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球蔓延,不仅加剧了世界经济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也给国内的外贸企业带来不小的影响。因此,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合作和联合复工复产工作,需要保证上下游企业运转顺畅和国际物流畅通,稳定区域生产网络,同时注重开拓多元化市场。
海关统计显示,今年前两月,我国对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保持增长。对东盟进出口5941.1亿元,增长2%,东盟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期,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1.3万亿元,同比增长1.8%,高出我国外贸增速11.4个百分点,占31.7%,比重首超三成。
区域布局上,要大力拓展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增强外贸采购、销售两端的可替代性,提高产业链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双边经贸合作机制作用,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增强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动力与活力。
3月13日,广州街头,现场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无人驾驶巡逻消毒车。据了解,巡逻车率先使用中国移动5G进行连接与控制。(图片来源:东方IC)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中国出口,逐步从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人口红利”走向依靠技术密集型的“自主创新红利”。
据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介绍,1至2月,集成电路和汽车等部分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逆势增长。同时,大宗商品等进口保持增长。疫情期间,国际上对电子商务、视频会议和办公、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的需求大幅度增加。
产业链上高附加值环节的拓展和延伸,除了受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因此,要延伸和拓展产业链,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科技创新,打造全球高效的产业链体系,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要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康养等新兴产业,鼓励外贸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发展数字贸易,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并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国门,在服务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多措并举 撑起稳外贸“防疫伞”
用高质量发展开创外贸新局面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