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如何瘦身强体

2019年05月08日 09:58   来源:环球时报   吕德文

  在国家发改委不久前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收缩型城市”被首次提及。大概要求,是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这一概念在政策中出现,或许表明我们需要对城镇化的中国道路做一个新的思考。

  一般认为,城镇化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城镇化率30%以下属于初期阶段,30%—70%属于中期阶段,70%—90%则属于后期阶段。1998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30.4%,正式进入城镇化的发展中期。到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已接近60%,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增长期将在可预期的十几年内结束。回顾过去20年的城镇化发展,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大都是以城市扩张作为政策目标,尤其在土地和人口城镇化的维度上,表现尤甚。具体而言,多数城市的发展都依赖于城区的扩张和人口流入。乃至于,一些中小型城市在没有足够产业支撑的情况下,仅依靠土地财政也迅速实现扩张。

  通过扩张来发展城市,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诸多城市发展规划的潜在逻辑,并在政策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路径依赖。但越是如此,越是需要对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做长远预测,尤其是要为“后城镇化时代”的可持续发展谋划。客观上,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还有一定战略空间,这个时候来重新整理城市发展方向,正当其时。笔者认为,收缩型城市的提出,对客观认识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相当启发意义。

  第一,它意味着城市发展不是无止境的。相较于20年前,当前我国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但城市发展的边界却清晰可见。某种意义上,过去一些年城镇化的迅速扩张,既得益于工业扩张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得益于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而今,工业扩张的速度在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也越来越少,两者同时意味着土地城市化的规模将达到一定限度。仅从地理空间的角度上说,大多数城市的扩张空间已经不大。因此,“收缩”对绝大多数城市而言,都是一个客观要求;每个城市都要为“后城镇化时代”做好充分准备。“收缩型城市”这个说法,其实是对城市扩张冲动的一种抑制。

  第二,它意味着城市发展并不是单一路径的。迄今,我国已形成“城市群—都市圈—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这一多元发展的城镇化布局。其中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地位,需要避免相互竞争、相互替代。因此,一些中小城市的“收缩”,其实是为自己找到准确定位,其发展方向并不必然是要向“大城市”迈进,做一个有活力的难以被替代的中小城市也蛮好的。

  第三,它意味着城市发展并非没有风险。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收缩型城市往往意味着城市的蜕化,表现为产业衰退、人口外流、城市空间闲置,甚至会出现城市失序。我国在城市发展经验上也不乏类似经验。比如,过去一些资源型城市严重依赖矿产资源开发,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功能单调,一旦资源枯竭或行业衰退,城市活力马上下降。我们主动提出“收缩型城市”概念,就是要避免城市无序扩张演变为城市蜕化这个风险。

  显然,我们在规划意义上谈“收缩型城市”,是从正面积极角度来重新定位一些中小城市。但在现实意义上,我国已不缺乏对收缩型城市瘦身强体的实践经验,不少资源型城市在经过多年转型后,变得更有活力。在这个意义上,与其把收缩型城市看作一个警示,不如说它是对城市转型的另一种表达。(作者是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