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环保“高压线”不容触碰

2018年08月10日 07: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据媒体报道,针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造假问题,生态环境部联合山西省政府近日对临汾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此前,司法机关已对涉案者依法做出了判决。

  网民指出,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污染防治既是历史使命,也是现实责任。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环保执法不但要敢于亮剑,更要敢于“手起刀落”,让造假者付出惨痛的代价,同时强化“终身追责”,让环保高压线永远带电,不容触碰。

  网民“李云平”认为,环保执法督查工作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手段,但一些地方思想认识不到位或出于畏难情绪,消极应对或抗拒督查,往往是走马观花、点到为止,甚至阳奉阴违、欺上瞒下,“表面整改”“虚假整改”“敷衍整改”等生态环保领域形式主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假治理、走过场,导致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风险加剧。

  网民“唐小凤”表示,环保造假屡禁不止,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造假成本太低、问责力度偏轻。因此,要用问责利剑加大造假成本,再用舆论监督利剑织牢监督网,畅通群众举报渠道,真正保障群众对环保工作的发言权。其次要用制度利器筑牢环保主体意识,将终身追责落到实处。最后继续加强督察力度,加大运用实地查看、无人机监测等方式,让环保造假无处遁形。

  “环保弄虚作假的背后,凸显出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堵不严’,同时也暴露了产业水平不高、升级缓慢的矛盾。”网民“胡师斌”说,多部门须联合精准施策,助力企业升级换代。可通过支持环保技术开发、低成本推广等方式,助力企业节能环保发展。

  (记者 李奕蕾 整理)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遏制天价片酬是个系统工程    2018年08月15日
  • ·“以房养老”还需精细制度设计    2018年08月13日
  • ·重拳惩治“黑色代购”    2018年08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