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抢苹果的“破窗效应”由谁来补救?(图)

2018年04月08日 13:05   来源:东方网   玫昆仑

  4月3日上午8点多,在福银高速九江永修县境内,一辆满载9吨苹果的货车翻了车,车上的货物散落出来,附近的居民闻讯后,纷纷跑上来捡货车上散落的苹果。在交警的极力劝说之下,村民才逐渐离开。(4月7日的北青网)

  村民冲上高速捡苹果,不仅是在冒交通事故之风险,还是在抢劫他人财物,获取不义之财。这跟社会上的“哄抢现象”无异,令人深思。因为这种现象并非个案,早就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出少数公民的国民劣根性。

  按理说,货车翻车,附近的村民应该学雷锋,帮助货主减少损失,怎么能哄抢货主的苹果呢?公序良俗何在?人的社会公德何在?其背后,不仅暴露出部分公民公德意识的缺失,而且违背了《刑法》。可怕是,时下,哄抢早已因“破窗效应”而形成了一种不良恶习。如村民们哄抢苹果、西瓜、食用油等,市民们哄抢鲜花、雨伞、钞票等,令人纠结。

  究其根源,关键是时下对公民缺乏一种社会公德意识和法纪意识的有效教育,以致许多公民不知礼节,不知荣辱。这种行为,除了让人脸红之外,就只剩下麻木和羞愧了。麻木和羞愧的不是因贫困而导致一些公民素质低劣,而是因教育的缺失而导致一些低素质者“不抢白不抢”的心态泛滥。

  当然,生存压力的增大,往往让人难以守住社会道德的底线,干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来。但许多哄抢行为并非因为穷,除了国人的劣根性,喜欢占小便宜以外,关键是“法不责众”的心态在坊间颇有市场,导致一些人有恃无恐、无凭无据地将他人财物占为己有。而当传统道德难以约束这种哄抢行为时,理应启动法律的强制机器,弥补道德约束力的不足。否则,法律不显威,邪气就会上升,哄抢还会发生。

  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仅是说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莫忘了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是说,在“仓廪实”与“知礼节”之间的衔接有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强化教育引导,让每个人在“破窗效应”面前有个理性的反思与担当。毕竟,能否守住社会道德底线,不违法,不仅考验人的文明素质,更考验政府部门的职责与管理水平。对于这起哄抢苹果事情的发生,不能简单地视为偶然事件,即使是,太多偶然事情,早就形成了必然。因而,不重拾“仁义礼智信”,不强化公民道德素养,弥补社会物质与精神的断层,社会道德的底线难保不会被再次突破。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