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自强,社会绝不能恶意揣测

2018年01月22日 09:47   来源:深圳特区报   沈彬

  日前,四川都江堰市的一名用户,在一家外卖平台上写下了长长的差评:送外卖的聋哑人小哥,送餐之后竟然“掏出一张残疾证,意思是还让我给他捐点钱”,“顺便要钱,不给态度恶劣,公开要钱,大家得小心了,特别是单身女士”。商家马上回复称:已向公司投诉,“绝对不会再有聋哑人送餐了”。

  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会。22岁送餐小歌刘之翔,当时向顾客展示的是公司专门制作的工作牌,上面仅仅写着:“因为我是聋哑人,所以不能说话,请你检查菜品是否齐全,并对我的服务做出评价,谢谢您!”

  据猜测,这名写了差评的客户,可能是因为平时有过被聋哑人出示残疾证乞讨的经历,所以一看到刘之翔掏出的牌子,就习惯性地认为这是乞讨。

  这名顾客可能不是恶意造谣、诬陷,但却反映了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残疾人存在着严重歧视。他们给身边这些注定人生就不平坦的残疾人贴上了标签,打进了另册,似乎聋哑人对你掏出一张纸片,就是为了向你乞讨。这样一来,残疾人的人生就被另一些不残疾的人钉在了逼仄的框框里。

  这一种严重的武断和歧视,转化为一些人不自觉的行动和暗示。可能有的人之前遭遇了不少乞讨,甚至还受到过冒充聋哑人的欺骗,但是绝不要因此就把所有残疾人看扁了,武断地认为他们只能靠乞讨、施舍才能生活。

  事件中的外卖小哥刘之翔,1岁多时因为生病丧失了听力和语言能力。两年前,他从特殊学校毕业,打过工、开过奶茶店;现在这份外卖送餐员的工作,是找了快半年才找到的。刚刚送外卖几天,有的人因为他是聋哑人而面露嫌弃,也有人看到工作牌后要给他钱,但被刘之翔拒绝了。

  这次乌龙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很大反响,很多网友直言,被这种委屈和送餐小哥的坚忍自强戳中了泪点。社会舆论没有必要把全部怒火,都倾泻到那个写出乌龙差评的顾客身上,而是需要反思:社会对残疾人的这种恶意默认和揣测还有多少?如何清除这种错误的习惯思维?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了残疾人的平等就业权,还明确国家对残疾人就业实行倾斜性政策,接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也会得到一定的税收优惠。但更为可贵的是,很多残疾人自强不息,选择和肢体健全者在同一条学业道路、同一个职业岗位上竞争。这种自强不息的努力,需要得到社会尊重和热情回应。

  很多时候,残疾人并不需要我们的特殊关照,而是希望我们以一颗平等之心对待他们。要知道,在同样的岗位上,残疾人需要付出比健全人更多的努力,他们应该得到社会的温柔对待、善意回应,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哪怕是一个举手之劳的好评,甚至有时就是多花几秒钟弄明白他们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而不是对他们设置恶意的默认揣测。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