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媒:媒体智库更应注重多元化建设

2017年11月15日 10:49   来源:中国网   含辰

  近年来,我国各领域智库雨后春笋、势如破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的智库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智库建设在顶层设计上得到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指导。

  一直以来,各领域充分重视自身的智库建设平台,聚集了与本行业、本领域相关的资源,这也使得智库建设呈现专业性突出、针对性强、种类多样的特点。

  媒体智库的建设尤为重要,媒体具有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传播优势,特别是媒介深度融合的时代,传统媒体转型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过去的纸质到当下的“三微一端”平台,这既是“下情”舆论的聚集地,也是“上情”传播的集中地。

  越来越多的声音需要借助媒介发生,而主流媒体基于成熟的传播模式在智库建设上占据得天独厚的传播渠道优势。

  媒体在团结“智囊团队”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智库建设的核心是“思想”,根本在于“咨政、咨询”,媒体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吸纳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甚至对接国外智库,在遇到新情况,出现新问题时能够迅速反应。

  媒体智库建设兼具传播渠道以及传播内容的优势,又恰逢自身转型、媒介深度融合的媒介生态,就像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一样,媒体的智库建设在“谁”“说什么”“通过何种渠道”“对谁”四大方面已相对成熟,而在“取得何种传播效果”上则是下一步将建设的重点。

  从某种程度而言,这是“传播领域”与“思想”的结缘,既是群策群力智慧的体现,也是传播“中国智慧”的契机。

  媒体智库建设如何保障影响力,如何确保“质”的提升则应是媒体智库建设的重点。

  引入数据机制,坚持问题导向。

  媒体智库建设由于涉及领域、范畴的不同,曾处于学科与学科、领域与领域、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割裂”状态,从传播介质而言,以“文字”为载体居多,“数据分析”则较少,如何把“大数据”搬到媒体传播平台中进行“可视化”智库建设是媒体智库建设可以考虑的一个方面,换言之,“第一思想”是核心精髓,“第一数据”是支撑的思想的事实依据。媒体智库建设需引入数据机制,在获得一手数据基础之上,分析数据,将数据可视化,再广泛团结吸取专家学者等各个领域的“思想”,建设“数据+思想”智库。

  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为发端吸取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打造以“问题”为导向的多元化的思想内容,跨学科、跨领域、宏中微观等多层次的思想格局。

  不仅对“问题”有话说,还要能解决问题,也能更好地规避风险,以对于“问题”的综合性视角全方位的剖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扩大影响力,对接国际高端智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气候大会、G20峰会等国际往来的日益密切,“命运共同体”愈发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媒体智库的建设不仅仅放眼于国内的学科领域,更可以对接国际高端智库,在媒体智库的定位上要有大格局、大胸怀。

  我国与国际高端智库相比,尚存在运行机制不完善、经费来源单一、专业研究型人才缺乏等距离,需通过与国际高端智库对接相互“取长”用以“补短”。

  媒体智库能够扩大海外影响力的前提是“认同”,其间涉及了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等复合交叉性跨层,这使得媒体智库在传播中面临了与传统国际传播相似的问题。因此,扩大媒体智库影响力的前提在于在沟通交流中获得认同。

  深度融媒时代,传统媒体面临从“纸”到“数字”的“介质”变化,同样地,媒体智库建设恰逢其时,又为传统媒体转型提供契机。

  媒体智库建设应注重内容多元化、渠道多样化,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姿态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作者为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者)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