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规则意识还得靠“管”

2017年07月26日 09:17   来源:北京日报   汤华臻

  为治理闯红灯乱象,近段时间多地都拿出了不少新点子。在江西青原,违规者被要求拿着喇叭喊100遍“我不再闯红灯”;在河北邯郸,交警和孩子们共跳“等灯舞”。别出心裁的法子,迅速引来热议纷纷。回顾以往,视频直播、值班站岗、拉绳劝导……在这件事儿上,大家真可谓百招齐出,也不禁令人感慨:规规矩矩过马路,咋就这么难?

  在十字路口,似乎总有那么一些人,因为“要迟到了”而不管不顾埋头就冲,觉得“反正前面又没车”于是“不走白不走”,又或者看到“大家都走了”于是抱定“再等就是傻”随大流一拥而上。各种理由五花八门,也让我们愈发看清一个事实:现阶段,要构建良好的“斑马线文明”,光靠个体的自发自律很难,建立规则意识还得靠“管”。

  规则意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头脑中蹦出来。特别是那些看似不太严重却又普遍发生的不文明之举,光靠振臂一呼和道德谴责显然远远不够。规范城市文明出行,必须要有实质性动作。比如闯红灯,一些人走路时无视交通指示灯变换,但自己手握方向盘时就不太敢任意妄为,尤其是经过有摄像头的路口更慎之又慎。这无非是因为行人违法几乎没有成本,而乱开车就要罚分扣钱,甚至很可能还会“无车可开”。不同站位,对规矩的感受相去甚远。近日,北京多家单位、团体共同发起并参与“认领爱心斑马线”活动,派出志愿者专门蹲守“责任路口”,引导行人文明通行,其用意也是通过普通人换位为道路“管理者”的角色,促使大家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的变化,需要经历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这勾勒出人类习惯养成的演变过程,也明示了规则意识的涵养路径。反观“斑马线”治理的纠葛反复,我们显然还处在“服从”阶段。面对那些蠢蠢欲动的违规冲动,面对“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我们唯有划出行为规范的红线,拿出有效的惩戒措施,亮出严格执法的态度。只有让违规者深刻感受到不便不适乃至痛感,才可能使其在“趋利避害”的本能下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对规则的敬畏。久而久之,当迫于外界压力的被动行为,转化为利益权衡后的主动选择,进而内化为自发自觉的习惯,文明的养成也就不远了。

  公共文明的发展程度,标注着一座城市的成熟程度。经过多年发展,我们早已进入“汽车时代”,纵横交错的交通生态体系愈发复杂,多样化的出行方式不断更新,呼唤交通观念和规则意识及时升级。让讲文明、守秩序融入到更多人的日常行为中去,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有序、更加安全。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