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可不遵从原著但不可没灵魂(图)

2017年07月14日 11:01   来源:南方网   白峰

资料图

  每一部影视都有它遵行的原则,或者说依靠的原著,或者说本子,尤其是IP改编,大多靠的是IP粉丝的力量,正如此,好多IP影视,或多或少是依赖于原著的粉丝成就了自己,也发展了自身,那么说,原著进入影视,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难道就不能改编了,或者说一定要原模原样吗?其实未必,就说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白鹿原》,与原著或多或少就有出入,突出的人物也不一要,即便是电影《白鹿原》也与原著有不同之处。

  据人民网报道,《我的前半生》改编自香港著名通俗小说家亦舒的同名小说,该本小说写于1990年代,至今诞生了20多年,是亦舒多产达300部的同类小说中知名度较高的。这本小说对编剧秦雯产生过重大影响,这也是她接受改编创作的原动力。然而,这部剧刚播出不久就引发争议,有网友指出该剧从人物设置、故事剧情完全与原著大相径庭。

资料图

  对此争议的两点,编剧都作出了解释,给出了答案。针对和原著比内容为何改动较大的问题,编导秦雯回应称,“我只是借了亦舒的一个种子”。借了一个种子,就会种出更多的内容,肯定会与原著不同。就为何要增加“贺涵”这个男一号角色?秦雯的回应是:因为原小说没有贯穿全场的男主角。电视剧如果没有一个贯彻全场的角色,电视剧就会失去方向,没有了灵魂,正如《白鹿原》,不同的剧种改编时选取的内容和人物也不同,而作为电视剧更是把朱先生和白灵放大了,是贯穿全剧的核心人物,这正是电视剧《白鹿原》的灵魂和精神,但就在一些剧种里,却弱化,甚至是取消了朱先生和白灵这两个人物。

  其实,观众观看一部电影也好,电视剧也罢,并不一定要看到原著中的东西,而要看到新意,看到它的灵魂和精神的东西,尤其是适应社会的东西,不一定原著里的东西能拍摄成电影或者电视,或者说就适合观众的口味,而不是原著的东西,也不一定就不能拍摄出来,或者说不适合观众的口味。

资料图

  事实上,有些原著里的东西,要改编的确有些难,一者是适应的场景不一样,《我的前半生》写的是香港的事,却要在上海拍摄,如果还照原著拍摄,岂不是风马牛不相及了吗?正如此,编剧说只是借一原著一颗种子,有了这个种子,也就是灵魂,就是精神,便可以拍摄出与原著内容不一样,但灵魂和精神却是一样的东西。二者是适应的环境不一样,香港的环境与上海的环境不一样,过去的社会与现在的社会的环境不一样,怎么就要一定坚持原著?三者是适应的故事也会不一样,过去的故事可能过去读吸引人,现在的故事可以赋予新意读就会吸引人,因此,在这粒种子的作用下,便会有不同的改编,不同的内容和故事,有何不可呢?

  一部电视,一部电影,可以不遵从原著,但不可以脱离实际,也不可以少了灵魂,更不能没有精神,关键要有吸引人的地方,关键是要有灵魂,要有精神,有了灵魂和精神的支撑,电视剧也好,电影也罢,才会让观众喜欢,才能有市场,更会传播久远。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