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2017年已经是共享经济元年。在共享单车后,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等新兴的共享经济形式层出不穷,共享雨伞也在上海和深圳等城市亮相。遗憾的是,一家共享雨伞企业在上海投放了一批雨伞,被借出后居然无一归还。谈及共享雨伞项目受挫的原因,一些人称是国民素质太低所致。对此,也有不同的质疑声音:究竟是国民素质太低,还是共享经济太贪婪?(6月6日央广网)
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如火如荼,一些企业也把自己的“共享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无限美好与光明的前景发展。然而,共享雨伞的出现,却遭遇了市场滑铁卢,也让企业、投资者以及公众认识到了共享经济的另一面。这家共享雨伞企业在上海市先期投放了100把共享雨伞,结果被借出以后全部丢失,无一归还。而照这样的架势,对于偌大的上海市来说,别说100把,就是投上1000把,最后恐怕还是有去无回。
为什么共享单车已经逐渐走上正轨,而共享雨伞却遭遇了市场滑铁卢呢?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国民素质太低,贪图小便宜的心理在作祟。这无疑是一个很容易找到,同时又很容易被接受的理由。问题是,国民素质存在提高的空间,这几乎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由,如果把共享雨伞遭遇失败的原因全部归咎于此,似乎有些不公平。比如共享单车为什么能够逐渐走上正轨,变得越来越好?毕竟国民素质之于共享单车和共享雨伞,都是“一视同仁”的。
真正的原因,在于共享雨伞在经营管理、商业模式上存在很大的漏洞。在共享单车领域,采取了GPS定位、智能锁等技术手段来保障共享单车的安全和不被据为己有,在这个基础之上,还有押金这样的手段来保障单车安全。而在一些城市出现的共享汽车,因为价值较高,在保障共享汽车安全的技术手段上,更是升级换代,目前还没有听说有共享单车被市民据为己有的。
但是再看上海的共享雨伞项目,既没有押金,也无需登录,更没有GPS定位或设备锁这样的安全措施,用户通过简单的扫码拿到雨伞后不归还也就不奇怪了。而且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一辆共享单车几百近千元,一辆共享汽车几万十几万元,如果据为己有,风险显然比较大,但是一把共享雨伞只有十几块、几十块钱,即便自己拿回家使用,估计也没有人会来较真。正是这样的心理,才导致很多人借伞不还。
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情况出现,除了期待国民素质的提高之外,更主要的还是需要共享雨伞企业能够完善经营模式、弥补管理漏洞,通过技术的手段来加强对共享雨伞的保护。比如可以借鉴共享单车的模式,在投放的雨伞上安装智能锁,可以实现定位和密码开锁等功能,用户通过企业的APP租借雨伞并付费等等。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