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成商品何须“禁烧”?(图)

2017年06月01日 14:11   来源:东方网   江文

  “突突突……”5月23日上午10点,冒着绵绵细雨,邛崃市冉义镇石子村村民龚国华开着一辆三轮车,来到大邑县蔡场镇万延村的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车上满载着厚厚的几摞秸秆。这已经是当天上午,龚国华第二次运秸秆过来了。(6月1日四川农村日报)

  每年夏、秋季节,对产粮省份的基层政府来说,都有一个非常头疼的事,那就是秸秆的禁烧问题。政务公文里不断出现“攻坚战”“迎头仗”“硬战”的字眼,就可见“禁烧”战况之艰巨,从作战手段更是可见一斑:卫星遥感监测、天网系统、载人飞机、无人机“空中围剿”,地空一体巡查, 24小时轮班“严防死守”等可见地方政府对秸秆“禁烧”的重视程度。

  基层地方政府对秸秆“禁烧”可谓用尽洪荒之力,但效果却差强人意,每年总会有很多农民置各种禁令不顾,顶风焚烧秸秆。这确实是让基层政府伤透脑筋的事。然而这个让很多基层政府头痛的问题,在成都却已经不成为问题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秸秆在成都再也不是废物,而是一种有经济价值的商品。秸秆能够卖钱,农民怎么可能傻到还去白白地烧掉的地步。

  今年,成都市定下的目标是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为此成都找到了一条路子:对秸秆利用实行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在大邑,当地通过规模化利用秸秆,不仅变堵为疏,还实现了企业和农民的双向效益。从事秸秆收购、运输的龚国华介绍说,他到农村辗转收秸秆,一天的纯收入可达500多元。每到收割季,他就会专职收秸秆一个月,纯收入在万元以上。

  其实过去很多人都明白,秸秆只有真正成为可交换的商品,有了它的价值,农村群众可以用它换来钞票,农村群众才不会再在荒郊野外焚烧秸秆,“禁烧”问题才可能真正迎刃而解。只不过如何科学利用秸秆,很多基层政府都还没有找到一个好办法,于是往往花费巨资在“堵”上。由于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策略,所以效果也自然很难让人满意。

  如此看来,基层政府与其花大力气来“禁烧”,不如向成都学习,大力扶持企业开发利用秸秆,让秸秆有价值,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只有这样,“禁烧”问题才不会成为问题。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