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校园为何难禁毒?

2017年04月06日 08:56   来源:人民日报   芦 樵

  在台湾,要说有什么议题能让蓝绿高度一致的,大概就是“防毒”了。近日有台媒爆猛料,据台法务部门统计,查获毒品总量近10年都在上升,吸食人口下降到6至11岁儿童,12至17岁青少年更暴增3倍。蓝绿政客一听马上都坐不住了,频频炮轰当局。

  作为昔日东亚毒品转运站,台湾一度深受毒品之苦。历经十余年治理,社会禁毒颇有成效,没想到校园毒品问题却愈发严重。少年涉毒,民怨日积,有人认为是台湾现行的《毒品危害防制条例》“失之于宽”,建议“要么多盖监狱、要么多盖医院”。

  法令是宽还是严,可以结果来判定。据台官方报告,在台湾最近10年查获的毒品中,四级毒品占了70%,以氯胺酮(俗称K粉)为代表的三级毒品也在中学校园大行其道。原来,台湾法令按照危害程度将毒品划分为4级,持有或吸食一、二级毒品要追刑责。对吸食较普遍的三级毒品的,最低只罚1万元(新台币,下同)罚款与四小时毒品危害课程学习,比汽车酒驾初犯罚2.9万元还轻。吸食四级毒品则不在处罚范围内,面对质疑,官方对此的解释是,这些人可通过教育与辅导方式,避免继续沾染毒品。

  想法虽美丽,现实却有点残酷。且不论学校是否具备相关的辅导能力,在朋辈关系明显强于师生关系的中学校园,单纯依靠个案辅导已无法阻断毒品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台北市最近3年涉毒的高中职学生,三成集中在两所学校。青少年吸毒呈现集中化倾向,一个吸毒、一片染瘾。

  简单地轻罪重罚固非治本之道,但相应力度的惩戒,仍然是警示违法行为的必要手段。根据官方统计,青少年使用毒品的前三大原因为“好奇、无聊、赶流行”,以近七成的比例居前例,许多青少年甚至还不知道吸食氯胺酮是违法行为。

  青少年无知者无畏,身为管理者的社会各方却难辞其咎。最近两年,台湾各地警方开展过多起毒品清剿运动,虽抓获了不少制毒贩毒分子,却也抬高了毒品价格,导致涉毒青少年为买毒品铤而走险。在毒贩的百变营销面前,立法者也显得反应迟钝。毒贩把毒品重新包装成茶包、咖啡包、梅子粉或小馒头,让民众误食外还可以躲避查缉,现行规范跟不上毒品的推陈出新。而学校为维护声誉、少惹麻烦,即使发现了有吸毒迹象的学生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关校园毒品议题的声音挺多,遏制毒品扩散的办法也提了不少,有些听起来还挺靠谱。比如,学生健康体检增加验血、验尿项目,及早发现涉毒学生;对吸食氯胺酮的青少年进行强制戒毒治疗;降低持有毒品起诉的门槛……然而,一切都还在路上。

  尽管形势看起来已经如此严峻,要求采取坚决措施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当局却依然表现得“雷声大雨点小”。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台湾就陷入了一种怪现象:法令由严入宽易,由宽变严难;对违法者越来越宽容,对守法者却越来越冷漠。若继续让“好人主义”当道,毁掉的将是台湾明天的希望。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