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要命”的保健品骗局要对症下药(图)

2017年03月31日 10:16   来源:东方网   李世荣

  青岛的陈女士没想到,60岁的父亲竟是以这样孤独、悲伤的方式告别人世——3月11日23时许,陈女士接到警方通知,老人的遗体在青岛东海中路一处海滩被找到,法医鉴定死亡原因是“自溺”。老人的裤兜里有一封遗书,称被保健品营销公司“骗了”,承诺的到国外旅游也没有兑现。(3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因为中了保健品营销公司的骗局,不仅几十年来积攒的近十万元钱打了水漂,就连到国外旅游的承诺保健品营销公司也没有兑现,绝望之余陈老伯竟然选择了轻生这条路,这不仅让人扼腕,更让人感到困惑:对这种“要命”的保健品骗局,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对付了吗?

  说实话,近些年来因为保健品骗局被坑得血本无归、悲痛欲绝的老人可说是难以计数,被逼上绝境的恐怕也绝不止陈老伯一个人,对这种害人不浅的保健品骗局,无论是警方,还是工商、质监等监管部门,也都在不断地进行整治和打击,可为什么这种专门针对老年群体的保健品骗局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猖獗,甚至由地下走向公开、由见不得人的欺骗变为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呢?窃以为,关键在于这样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开办保健品商店、公司的行业门槛太低。据了解,各相关部门无论对保健品销售企业的资质,还是对从业人员的从业资质,都没有任何要求,只要办理了营业、税务等执照就可以开张营业,如此之低的行业门槛不仅为一些心术不良的人行骗开了方便之门,更为骗子们创造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变身”条件。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业的低门槛还有一个先天不足和致命的弱点,就是监管部门根本无从监管,可以说,正是这种监管的“先天”缺失,才使得保健品骗局恣意疯涨,也是保健品公司越开越多、骗子的胆子越来越大的关键所在。

  其次,在于缺乏保健品营销规范。按理说,既然是保健品商店,就必须在店里经营、销售,并做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让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可现在的情况却是保健品销售人员带着老人们出入宾馆、饭店,甚至将老人们隔离开来,然后轮番上阵,用各种手段引诱老人购买,有的甚至用“托儿”来骗老人,这显然已不是什么售卖保健品了,而是地地道道的诈骗。但由于有关部门并没有出台保健品营销规范,这种欺骗的营销手法往往被认为是“正常”的,有关部门查处也没有相应的依据,这样在客观上就为保健品骗局大行其道开了绿灯。

  实际上,近些年来,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对保健品骗局都加大了查处和打击的力度,但这种治理都只是针对现象而没打掉形成这种现象的根子,也就很难收到治理的实效,这么多年保健品骗局始终禁绝不了就很能说明问题。

  换言之,造成保健品骗局泛滥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在于经营保健品的行业门槛太低和相应的管理规定,我们唯有对症下药、从源头治理,才能一举解决这一问题。因此,笔者希望,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经营保健品的行业规定和营销规范,对企业、从业人员的资质及经营地点、方式等各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样不仅可以从制度上规范保健品经营,而且监管部门也有了可操作的监管依据,同时也为老人识别是不是保健品“骗子公司”创造了条件。这样一来保健品骗局的土壤就被彻底铲除了,再加上监管部门的保驾护航,老人因购买保健品而被骗也就很难发生了。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