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衡量城市的最高标尺

2017年03月24日 07:34   来源:长江日报   □ 肖纯

  针对坊间热议的“4个全球城市和11个中心城市”说法,住建部日前发声辟谣。但关于国家中心城市的舆论发酵,并未因此停息。

  如果有人把国家中心城市理解成一项排他性政策,未免过于狭隘。笔者更愿意相信,人们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关注,寄托了某种理想。这既是对城市的理想,也是个人的理想。

  当我们在谈论国家中心城市时,到底在谈论什么?最本质的探讨,应该指向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也是现代化的过程与结果。在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的今天,人们愈发认识到,人是城市发展的最高价值,人民的宜居和内心感受,理应成为城市的尺度。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一部奔涌不息的城市史。越来越多的人生活的重心转向了城市,以城市为舞台,追逐各自的梦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工作导向,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顶着国家中心城市的光环,能否提供与国家中心城市配套的公共服务?

  人创造城市,城市反过来涵养人。城市不光是商业的、居住的,更是文化的、社会的。市民在城市中习得思维方式、行事规矩、待人态度,完成人格成长。对国家中心城市的衡量,绝不只是看它的繁华富庶,更要看它能为国家进步做出怎样的贡献,看城市方方面面透露出的精气神,是不是有温度的、美善的。

  那些国家中心城市的市民,能否展现出与国家中心城市匹配的市民精神?人们渴望享受国家中心城市的红利,无可厚非。但承担国家中心城市市民相应的责任,同样重要。

  中心城市可以标注时代的高度,比如伦敦见证了工业革命,巴黎被誉为19世纪的首都,纽约从上世纪开始引领世界,至今举足轻重。随着越来越多国人走出国门,很多人都亲身感受过那些旧日的中心城市。在硬件设施上,它们已然不及上海。但有城市精神依旧存在于那些城市的空气中,写在市民的表情里。

  彼得·霍尔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中那些辉煌的中心城市,发现每座城市的黄金时代都缘起于在特定时间点上多元集聚。本质上还是人的多元,以及由此带来文化交融。

  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希望我们的城市拿出更大的远见、智慧与勇气,应对新变化、解决新问题,让城市中的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