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调 防控风险成为共识

2017年02月07日 15:0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央行就“撸起袖子加油干”,继节前提高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10个基点后,一口气提升了逆回购和SLF(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尤其是SLF隔夜利率,一次上调35个基点,让各界颇感意外。这是2014年MLF创设以来,央行首次上调该操作利率。(2月5日《证券日报》)

  国际国内因素共同决定货币政策趋紧

  从国际大势看,美联储2015年后半年就开始收紧货币政策,接着美元开始走高。同时,全球通胀压力上升,发达体货币政策都在转向适度从紧。中国央行不可能独善其身,否则,汇率利率背离导致的负面影响中国或吃尽苦头。

  国内最少两大因素决定中国货币政策必须收紧。首先,去杠杆要求中国货币政策从紧要担当重任。本来高负债率、高杠杆率与货币政策过度放水不无关系。解铃还需系铃人。其次,中国通胀率在直线上升。中国2017年1月通胀率或达到2.4%。这也决定了货币政策一定要转向。

  从高层释放的信息也证明货币政策从紧是大势所趋。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近日撰文指出,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过度扩张总需求可能会进一步固化结构扭曲和失衡,加之通胀预期有所抬头,部分领域资产泡沫问题较为严重,开放宏观格局下还面临着汇率的“硬约束”和资产价格的“强对比”,在这样的宏观大背景下,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更加中性。注意“更加中性”的表述,其实是适度从紧的同义词。【详细

  央行上调货币市场操作利率是顺势而为

  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是通过央行招标、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投标产生的。也就是说,此次中标利率上行是市场化招投标的结果,反映了去年9月份以来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上行的走势,与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存在较大差别。【详细

  央行此次上调货币市场操作利率,是顺势而为、随行就市之举。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货币市场的中枢利率就在逐渐上行,国际市场利率也在总体上行,如果央行保持此前的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不动,就容易产生金融机构从央行借钱套取利差的情况。但货币市场发生的变化,并不会迅速、直接传导到企业和百姓。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金融机构更加依靠存款,中国实体企业更加依靠银行贷款,所以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并不一定会完全、迅速传导到存贷款利率上去。央行对货币市场操作利率的调整,影响大大低于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详细

  “加息式放水”,有助把牢人民币汇率“定盘星”

  央行“加息”主要意图还是在稳定人民币汇率,2017年中国经济最大风险来源于外部,即美联储加息所导致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国家的资本大量外流,只要把牢人民币汇率这一2017年中国经济“定盘星”,从短期看,对房市、股市、债市、大宗商品价格等存在一定的“利空”,但长期来看却是“稳中求进”的“利好”。

  为了保持适度的流动性,央行投放的流动性规模很大(即“放水”),有可能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一定的压力,央行给市场利率适度“加息”,相当于提升了人民币的内在价值,有助于稳定内外利差,减缓资本外流,从而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短期稳定。

  央行“加息式放水”后,舆论普遍对房市、股市、债市等持“悲观”态度,甚至做出了“地产凛冬将至”“商品高处不胜寒”等预测。但我们看待问题的眼光应放更长远一些、放更宽广些,美联储加息带来的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才是2017年最需要防范的、也是最为重要的风险。“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在这个意义上,股市、房市、债市眼前的“小利空”要比以后的大波动好得多。两害相遇取其轻,只要外汇储备保住了,人民币汇率这个2017年中国经济的“定盘星”把牢了,就是最大的“利好”。这也是央行未雨绸缪进行“加息式放水”的初衷。【详细

  微言大义:

  @zsj1029:是为了保汇率?

  @鲁政委:逆回购利率上调,可进可退的选择。

    @RB998:不得不说这可能是个信号,长期趋势确实在收紧。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相比于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货币市场操作利率是更加市场化的方式,作用范围小于直接调基准利率,作用时间上也会留有更多缓冲余地。联系央行“连续三日暂停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不寻常举动,央行在释放流动性上趋于谨慎已经比较明显。这一系列动作的目的是什么,恐怕“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无论“控房价”还是“保汇率”亦或是其他解读,都离不开“去杠杆”与“防控风险”的共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